為什麼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反而越優秀?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推薦)

2024年04月29日04:31:57 育兒 4828

作者:主創團·老貓

朋友是大廠bd,有名的談判好手,只要她出馬,基本上沒有拿不下的客戶。

但就這樣一個猛人,最近出問題了:搞不定自己的兒子。

「怎麼講道理都不行,油鹽不進!」

朋友的臉愁得恨不得都能擰出苦瓜汁來。

她說:「兒子馬上小升初,但散漫得不行,成績不上不下的。多嘮叨幾句吧,他就嫌煩。我實在是沒轍了,他和你關係好,要不你幫我勸勸?最起碼讓我知道他心裏咋想的啊。」

受朋友之託,當晚我就給她兒子打了電話。在孩子尚顯稚嫩的話語中我知道了緣由——

「我現在一聽我媽說話就頭疼。」

「我是一個青少年,不是剛出生的小孩,我對自己有明確的認知,我知道自己的目標,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她越說我越不想干。」

「蔣姨,你能知道那種感覺嗎?就好像你頭上懸個巨大的鬧鐘,從早到晚,一刻不停。」

我當然知道,因為我眼看着自己的親侄女經過了這一階段——青春叛逆期。

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長終有一戰,孩子會為自己要成為自己而孤注一擲。

如果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和孩子硬碰硬,那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正確的做法就是減少「填鴨式的溝通」,少講道理。

道理越多,孩子越煩。往往結果就是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走不進孩子的內心,雞同鴨講,兩敗俱傷。

為什麼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反而越優秀?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推薦) - 天天要聞

為什麼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反而越優秀?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推薦) - 天天要聞

頻繁輸出

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方法不得當,究竟能有多可怕?

《放學後》裏面有一個典型案例。

即將要小升初的吳歡芮有個盼女成鳳的媽媽。

每次吳歡芮寫作業的時候,她媽媽就在旁邊不停輸出:

「打b+你還好意思跟我說b+,這個加號跟b放在一起一點用都沒有!」

吳歡芮也翻起了白眼:「你回到家,就不能好好和我說話嗎?」

這下好了,媽媽立即開始唐僧的嘮叨模式:

「媽媽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出人頭地。我不希望你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就希望你能把你自己的生活改變。」

「你不希望像媽媽一樣幹活吧。」

此時的吳歡芮想嘗試和媽媽溝通,帶着哭腔說:

「我既然有自己的目標,我就肯定會努力,這事你不用管。」

但媽媽依舊不依不饒:

「媽媽現在管你這麼嚴,也是為了讓你早日實現你的目標。」

「我幫不了你,你只能靠你自己的努力,改變你的人生。」

媽媽像個復讀機一樣,沒完沒了。

被激怒的吳歡芮,徹底失去了溝通慾望,拍着桌子怒吼:

「如果你再這樣逼我,也許我還真的會反呢。」

教育家盧梭認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自我感動。

在很多孩子看來,父母講道理的背後,就是指責和批評。

因為我做得不好,你才要給我講道理。

因為我做得不對,你才一直喋喋不休。

儘管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但破壞親子關係的也正是這些道理。

有心理學家指出,孩子12歲左右會進入青春期的核心階段。此時的他們已經處在一個自我意識要爆發的特殊時期。

他覺得他非常有能量,覺得自己已經長大,非常需要自主感。

如果父母的這些「大道理」打壓到了他的自主感,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叛逆。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小男孩離家出走的視頻:他在前面走得氣喘吁吁,父母非但不勸阻,還開着車給他加油打氣。

在接受採訪時,這位母親說:

「就是為了在這件事情上對他進行一個體驗式教育。你說一萬遍,他也不會懂的。你就讓他自己走,等他走累了、走哭了、走摔倒了,自己就明白了。」

道理再好,都是冷冰冰的語言。經驗再對,也不及自我體驗來得深刻。

就像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說的:

「我聽過的,我就忘了;我看見的,我就記得了;我經歷過了,我就理解了。」

想讓孩子真正懂道理,父母要嘴上少講道理,學着用實際行動讓孩子明白道理。

為什麼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反而越優秀?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推薦) - 天天要聞

為什麼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反而越優秀?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推薦) - 天天要聞

被「道理」裹挾的孩子

不會擁有快樂的人生

心理學上有個「麥拉賓法則」也叫「55387定律」,它講的是:

當你跟一個人說話時,對方能感知到的,是55%的形象和態度+38%的眼神和語氣+7%的具體內容。

也就是說,如果跟孩子講道理,他最多只能吸收7%,而剩下的93%則是通過看肢體語言和聽語氣語調來理解的。

心理諮詢講師魚兒老師,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初三的女孩,患上了輕度抑鬱。

她流着淚和魚兒老師傾訴道:

「我實在受不了我爸我媽了。從小到大,所有的大事小情,不是媽媽在嘮叨,就是爸爸在講大道理。

現在我除了吃飯時間,完全不敢和他們待在一起。因為只要呆在一起,他們就會不停地念念念。

我很煩,想要逃,但是越逃,媽媽指責我指責得就會越厲害。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為什麼父母講道理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痛苦?

一位心理學老師是這樣說的:「父母的嘮叨,看似是一種關心,其實是一種慢性心理折磨。」

我們仔細回想一下,在給孩子講道理的過程中,是否總是習慣性地居高臨下?

若孩子不聽,我們就會逐漸提高音量,加重語氣,想要通過家長的「權威」逼迫孩子去認同和遵守自己的觀點。

哪怕我們的初衷並非如此,但情緒上頭,人難自控。

至此,親子溝通不知不覺便演變成了一場語言暴力。

心理學家馬歇爾曾提到一個觀點:

「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所以,嘮叨是一把小刀子,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削弱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判斷力。

冷冰冰地說教,除了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外,還會把他們越推越遠。

為什麼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反而越優秀?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推薦) - 天天要聞

為什麼父母越不講道理,孩子反而越優秀?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推薦) - 天天要聞

聰明的父母都是「不講道理」的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倒u曲線」。

指的是到了一定程度,說服效果和次數就會呈現反比。

大道理講一次兩次是道理,講十次八次就是噪音。

所以,聰明的家長不會頻繁地跟孩子「講道理」,而是想方設法讓孩子「體會道理」。

1、以身作則,便是最好的教育

童話大王鄭淵潔老師說:

「教育孩子時,要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先成為那樣的人。

全球頂尖金融投資家傑西·利弗莫爾,在回答記者問題「在您受到的兒童教育中,什麼最重要?」時說到:

是媽媽以身作則教給他的職業感。

身教大於言傳,行動高於語言。對孩子來說,模仿和榜樣的力量,要遠遠高於「講道理」。

2、撞撞南牆,才能更好地明白道理

現在網上流行一種「乳腺疏通式」帶娃。

如果孩子不聽話,那就讓他犯錯誤,等他撞了、疼了、吃虧了,自然就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不想吃飯?沒事,餓得睡不着自然就吃了。

早上賴床?那就讓他遲到一次,等到老師批評、同學矚目,自然尷尬地知道早起了。

在小事上讓他長教訓,事後再講道理,效果加倍。

正所謂,人教人,永遠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了。

3、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曬娃狂魔」魯迅說過:

「不要把孩子看成縮小的成人,孩子的世界與成人不同,要把孩子當孩子來看,來教,一切以孩子為本位。」

被稱為「華人之光」的劉墉面對不愛學習的兒子,曾和他打一個賭:

「你要是考0分,那我就再也不管你的學業。但如果你一天考不到,一天就要聽我的安排。」

面對如此「愚蠢」的爸爸,劉軒高興壞了,心想考0分還不容易嗎?

可到真正考試那天,劉軒才發現,亂蒙居然也能蒙對不少題。

為了考0分,他發奮學習,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避開正確答案。

一年後,劉軒終於考了0分,也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所以好的教育往往是潤物細無聲的,而不是連打帶罵擲地有聲的。

講道理人人都會,但沒有哪個孩子僅僅是靠聽道理,就過好這一生的。

正所謂道理過耳,事過腦,愛過心。

道理說不通的情況下,父母不妨換一種方式讓孩子明白道理。

有時潛移默化的影響,比針尖對麥芒的衝擊更有效。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月子里的禁果,我們為何選擇追隨內心的聲音? - 天天要聞

月子里的禁果,我們為何選擇追隨內心的聲音?

在生命的每個轉角,總有那些意想不到的瞬間,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和生活。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關於坐月子期間的小故事,或許能夠給你帶來一些新的思考。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隨着一聲響亮的啼哭,我們迎來了家庭的新成員。那一刻,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初為人母的喜悅和自豪。
二胎媽媽質疑公司剋扣生育津貼:雙方達成調解,公司再支付產假工資等1萬餘元 - 天天要聞

二胎媽媽質疑公司剋扣生育津貼:雙方達成調解,公司再支付產假工資等1萬餘元

四川樂山的胡女士去年11月生育二胎孩子後,當地醫保部門核發其生育津貼為3萬多元,但產假期間公司只給她發了1萬多元產假工資。她百思不得其解,「生育津貼到底是發給公司還是個人?」為此,她質疑公司剋扣了自己的生育津貼,認為公司在扣除已發放的產假工資後,應將剩餘生育津貼全部返還自己。但公司方表示,如果工資正常全...
好有趣!孩子一日校園生活「大揭秘」 - 天天要聞

好有趣!孩子一日校園生活「大揭秘」

為進一步增強家長與學校、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構建家校協同共育的良好氛圍,5月10日,延長路東部幼兒園開展了家長半日督學活動,邀請家長們走進幼兒園、走進班級,進一步了解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的豐富多樣性,交流觀摩感受與建議,從而更好落實家園共育,共同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天一早,伴隨着活力四...
父母在家裡的樣子,決定了孩子10年後的人生 - 天天要聞

父母在家裡的樣子,決定了孩子10年後的人生

教育學家斯賓塞曾說過:「家庭環境對於培養一個孩子的心智和才能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人父母,有了孩子,需要學習做一個合格的家長,想把孩子教育好,成人又成才,首先做好自己,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孩子才會更優秀。
窒息!月子期間婆媳大戰,撕開無數中國家庭羞恥 - 天天要聞

窒息!月子期間婆媳大戰,撕開無數中國家庭羞恥

你憑什麼罵我媽!?這一刻,婆媳是天敵這句話有了具象,雖然隔着屏幕,但是這種窒息感,還是讓人後背直發涼,女子表示自己從懷二胎,到現在坐月子,婆婆不僅沒有搭把手,自己娘家媽媽,過來幫忙,還被婆婆給罵了,先看看當時是啥情況吧,兒媳:我給你們生孩子,你還罵我媽,她來給你幹活沒有?
我感覺,人上了年紀以後必須得看開一些事情,這樣才會過得幸福 - 天天要聞

我感覺,人上了年紀以後必須得看開一些事情,這樣才會過得幸福

序言:人老了以後一定要學會給自己做減法,想的越少,活的越自在,做的越少,過得越舒心,把心態放平,每天樂呵呵的,不去想遠,活在當下,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過!這樣你才會越過越開心!1.人老了死是必然歸宿,但別怕死,越怕離死亡就越近!所以一定得放寬心態,珍惜每一天!
「一孕傻三年」? 不,這是孕期的大腦革命 - 天天要聞

「一孕傻三年」? 不,這是孕期的大腦革命

5.13知識分子The Intellectual圖源:Pixabay●  ●  ●撰文|張蘋責編 | 李珊珊在1848年一本歐洲流傳的產科教科書中這麼寫道:「她(女人)的頭太小了,無法表達智力,但足以容納愛情。」[1]也足以容納母愛。
《家庭教育書簡》: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 天天要聞

《家庭教育書簡》: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每日一悟教育孩子學會謹言慎行宏:你好!西哲尼采說過:「沒有音樂,生命是個錯誤。」2009年元月12日,我給雲濤的每日一悟:「本周我重點講講吳氏家訓第二條『謹言慎行,志存高遠。』志存高遠就不用多說了,你志向遠大,很有抱負。我要說的是『謹言慎行』這點,你做得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