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話題詞#給的壓歲錢快趕上1個月工資#衝上了熱搜榜。
春節假期期間,在社交平台上,有關壓歲錢的討論逐漸升溫。
不少年輕人發文感嘆,「為什麼壓歲錢越漲越高?」「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心痛」「壓歲錢趕上我一個月工資了」……
作為傳統年俗之一,過年時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是一種「年味兒」。
壓歲錢,又叫「壓祟錢」。傳說用它可以壓住邪祟,保證晚輩平安度過新的一年。
傳統壓歲錢,必須由家中最年長者給予,因為他們生活經驗更多,壓歲的力度更大。
壓歲錢始於漢代,是特別鑄造的「厭勝錢」,只用來佩戴和玩耍,不能流通。唐代宮廷內開始給真正的錢,但是立春日才給,並非春節。宋代該習俗傳入民間,到了明清,終於成為了春節的「標配」。
作為中國傳統年俗文化中獨有的一種「儀式」,「壓歲錢」傳遞出親長愛幼、團圓祝福的寓意。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最近幾年,給孩子的紅包,因為互相攀比等心理,漲得很高。
在個別地區,小朋友的紅包都要1000元起步,有網友甚至感嘆,一個春節發掉17000元的紅包。
壓歲錢成為新負擔,如同紅白喜事等人情重擔一樣,說到底是人們對面子和虛榮的過度追求。尤其在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壓歲錢的數額似乎成了衡量親情和友情的唯一標準。「不給不行,給少了又怕被議論」,成了許多人內心矛盾的真實寫照。
壓歲錢成負擔,你咋看?今年你準備了多少壓歲錢?一起來聊聊吧!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毛迪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