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省婦幼保健院_熱點話題】
麻醉工作中,總會碰到幾個非常緊張的孕媽媽,滿腹疑問,還會被嚇得控制不住地渾身發抖,我們醫護人員總是耐心地解答疑惑,溫柔地安慰她們。
她們說:「醫生,我好害怕喔!我看抖音,那個打麻醉的針又長又粗,我怕痛得很,可不可以全麻嘛?」

麻醉醫生說:「乖乖,我們進行麻醉穿刺前都會先打局麻針,局部浸潤麻醉做好後,穿刺會有脹痛的感覺,但是都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感覺,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以忍受。沒有椎管內麻醉禁忌的,或者沒有特殊緊急情況的患者,我們都首選椎管內麻醉。因為這是對母嬰影響最小的麻醉,我們會在保證母嬰安全的情況儘可能為你們提供舒適的麻醉體驗!」
她們說:「醫生,我從來都沒有做過手術,沒有打過麻醉,我不曉得咋個配合你,聽說麻醉沒有打好,情況嚴重的話可能要癱瘓,好嘿人喔!」
麻醉醫生說:「椎管內麻醉操作時,麻醉醫生都會全程和你溝通。你有不舒適的感覺也要及時地向醫生說明,便於麻醉醫生調整。一般選取側卧位,背部與床面垂直,與床沿齊平,盡量將腰部向後彎曲,狀如「弓背」,使棘突間隙打開利於穿刺。麻醉醫生會加壓觸摸患者脊柱定位穿刺點,你可能會感覺有點按壓痛。然後消毒皮膚會感覺有點涼,但是不要亂動,也不要用手來摸。下一步穿刺點局部麻醉減少針刺痛苦,在麻醉穿刺針穿過每層組織時會有刺破感,不需要太緊張。穿刺成功注入局部麻醉藥後,麻醉醫生常以「皮膚試痛」或「冷鹽水棉棒」測試麻醉阻滯平面。所有不要以為麻醉醫生要故意弄痛你。麻醉醫生會要求患者「配合」準確、迅速測定感覺平面,以達到最好的麻醉效果。麻醉效果有醫生的一半「努力」,也有你的一半「功勞」。至於併發症,有發生的可能性,但正規的操作流程,加上患者的儘力配合,我們希望能大大降低這種發生率。」
她們說:「為啥子打了麻醉我感覺不到我的腳了喃?我想動一下。」
麻醉醫生說:「不同神經纖維吧被阻滯的順序是:血管舒縮→寒冷刺激→溫感→對不同溫度的辨別→慢痛→快痛→觸覺→運動麻痹→壓力感→本體感。因此,患者麻醉後通常會「最早」感覺到下肢或臀部等「發熱感」,然後麻木感、痛覺消失、運動消失至本體感覺消失(即感覺不到下肢存在)。醫生會在麻醉過程中、不同時間點詢問患者的不同感受,以判斷麻醉效果,這也是需要患者積極配合的,以便有利於患者麻醉效果的最優化。」
她們說:「醫生,為啥子我打了麻藥,感覺出不贏氣,想吐?「
麻醉醫生說:「椎管內麻醉對呼吸功能的影響主要取決於腹部肌肉、肋間肌和膈肌被阻滯的範圍和程度。當大部或全部麻痹有不同程度的肺通氣功能影響,患者會感覺「出不贏氣」,這時醫生會給患者進行「鼻氧管、面罩吸氧治療」提高氧氣的供應,不會造成缺氧,呼吸無力的感覺在麻醉作用消失後會恢復。椎管內麻醉時交感神經被阻滯,迷走神經的功能相對亢進,胃腸蠕動增強,患者可能感覺噁心,重者嘔吐。同時手術牽拉腹腔內臟、或血壓下降,或呼吸乏力缺氧,綜合因素作用可興奮嘔吐中樞引起噁心嘔吐,此時麻醉醫生會給予止吐藥物治療同時處理可能病因,比如升高血壓、氧氣吸入、補充液體等。」

孕媽媽們,麻醉不是打一針那麼容易,也沒有你們想像中那麼嚇人。深入了解麻醉,正確看待麻醉能讓您輕鬆地度過這一段特殊的時光!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