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不育是一個世界性的重要公共問題,對育齡夫婦的心理健康以及經濟和社會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影響。
以往認為,不孕不育的原因主要在女方。但是,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近半數不孕不育存在男方(單獨或者雙方)的因素。
另有研究則發現,約有四分之一的不孕不育儘管經過細緻檢查仍不能明確原因。德國一項研究甚至發現,70%的不孕不育無法明確原因。
與此同時,研究顯示,幾十年來世界範圍內男性精子濃度和總精子計數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比如,一項包括1973年至2011年間185項研究,共涉及近43000男性精子分析的研究顯示,40年來精子濃度和總精子計數分別下降了52%和59%。
一般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包括接觸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和重金屬等環境因素,和諸如久坐和飲食失調等生活因素都與男性精子質量和數量的下降有關。
但是,也有人認為,青春期前後兒童少年肥胖對睾丸的發育和成年後的生精能力有一定影響。
意大利的一項研究對此進行了探討。
研究人員收集了268名兒童和青少年的睾丸體積、年齡、體重指數和胰島素抵抗的數據,分析發現
正常體重的男孩睾丸體積比圍青春期(9-14歲)超重或肥胖的男孩高1.5倍;青春期前期兒童(< 9歲)和青春期後少年(14-16歲)的睾丸大小與肥胖無關。
特別是,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更為明顯。胰島素水平正常的圍青春期兒童和青少年的睾丸體積比高胰島素血症的兒童和青少年高1.5-2倍。我們知道,高胰島素血症通常與肥胖和二型糖尿病有關。
因此,總體上說,研究表明,那些超重或肥胖,高胰島素血症或胰島素抵抗的圍青春期兒童少年比他們健康的同齡人睾丸體積更小。
睾丸體積較小預示着長成成年後精子產量和質量較低,從更容易出現男性不育。
也就是說,胖男孩長大後更容易成為不育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