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能第一個抱新生兒?「踩生人」很重要,附正確姿勢

2023年04月03日21:41:06 育兒 1128

在我們老家有這樣一個說法:誰是第一個抱寶寶的人,那寶寶的脾氣性格等就會向誰。平時看孩子是時也跟其他媽媽們聊過這個問題,大家的想法和看法差不多,都是第一個抱寶寶的人比較重要。

踩生人很重要

虹虹今年27歲,在大學畢業後,通過努力考進了社區居委會,成為了一名社區工作者。在生活中,她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隨着工作的穩定,虹虹積極備孕,在今年年初,剩下了一個健康的寶寶。

什麼樣的人能第一個抱新生兒?「踩生人」很重要,附正確姿勢 - 天天要聞

在生產這天,虹虹的親戚和好友都聚在病房,探望孕婦的同時也等着小寶寶的降臨。當寶寶出生被推回病房後,大家都聚過來,看着天使般的嬰兒,爭先恐後都想做第一個抱寶寶的人。

此時婆婆站起來說:「踩生人很重要,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所以第一個抱寶寶的人要好好找找,不是你們誰想抱就能抱得。」

大家聽到婆婆的話後,都停在原地,不敢上前去抱寶寶了,同時心裏也在想,什麼樣的人能成為第一個抱寶寶的人呢?

什麼樣的人能第一個抱新生兒?「踩生人」很重要,附正確姿勢 - 天天要聞

什麼樣的人能第一個抱新生兒?

1.有經驗的人

剛出生的寶寶,小小的,軟軟糯糯的,一個不注意就容易傷到,所以第一個抱寶寶的人,必須是一個有經驗的人,最好還是近期抱過新生兒的人,這樣不會因手生或興奮緊張而導致手足無措。

2.細心的人

剛出生的寶寶比較脆弱,抱寶寶時,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比如新生兒的頭部比較重,為了保護頸椎的骨骼,要把寶寶的頸椎和身體盡量放在同一水平線上且要保護好頭頸部位;抱的時候不能用太大的力,避免造成損傷。

什麼樣的人能第一個抱新生兒?「踩生人」很重要,附正確姿勢 - 天天要聞

3.親近的人

第一個抱寶寶的人,最好是親近的人。最親的人就是爸爸媽媽,此時的媽媽剛生產完,比較虛弱,容易沒力氣,而爸爸沒有抱孩子的經驗,最好是奶奶和姥姥,既有經驗,心又細,還比較穩重。

另外抱寶寶時還要特別注意手部的溫度,不要太涼,尤其是冬天,容易刺激寶寶的皮膚,產生不適。

從上面幾點可以看出,想要抱寶寶並不容易,為了順利抱上寶寶,一定要學會正確的抱娃姿勢。

什麼樣的人能第一個抱新生兒?「踩生人」很重要,附正確姿勢 - 天天要聞

抱娃的正確姿勢

抱娃是個技術活,如果姿勢不正確,容易傷到寶寶的身體,掌握正確的姿勢尤為重要。抱娃姿勢有橫抱和豎抱2種。

橫抱:大人的手臂貼住寶寶的身體,從頭下穿過,讓寶寶的腦袋枕在大人的胳膊上,手盡量托住寶寶的小屁屁,形成支撐。這種姿勢的缺點是大人的胳膊容易酸疼。

什麼樣的人能第一個抱新生兒?「踩生人」很重要,附正確姿勢 - 天天要聞

豎抱:豎抱分為2種,一種是寶寶面向大人,一種是寶寶背對大人。不論是哪種姿勢,都是寶寶坐在大人的一個胳膊上,如是面對大人,那大人另外的手要護住寶寶的頭和頸部位,如果是背對大人,那另一隻手要攔着寶寶的腰部,讓寶寶緊挨着大人的身體,形成支撐。

什麼樣的人能第一個抱新生兒?「踩生人」很重要,附正確姿勢 - 天天要聞

寶寶是愛情的結晶,生命的延續,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親朋好友想要成為第一個抱娃人時,一定要找一個符合條件的人,避免傷到寶寶。你家寶寶的第一抱給了誰呢?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 天天要聞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有些人忙碌起來,彷彿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幾月都無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閑下來,便彷彿與世隔絕,可以很長時間都不踏出家門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他們一旦有了閑暇時光,便不喜歡出門,不願意參與社交活動,寧願一整天都待在家裡。其實,他們大多屬於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裏,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着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