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固執、自私,我的孩子還有救嗎?三招教你輕鬆「順毛」

2022年10月12日16:32:47 育兒 1106

養孩子就像玩遊戲,打怪升級進行中......


某一天你突然發現,孩子某項技能暴漲:跟爸媽對着干!


沒錯,從那天起,無論是父母要求什麼,他們都會一律拒絕——讓吃飯,不吃;讓洗澡,不洗......


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喜歡去獨立行動,做什麼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還要照着自己的想法來;特喜歡跟父母唱反調,不聽指揮。


PART.01洗澡or遊戲?必須聽她的

在洗澡這件事上,我們家現在的場景是這樣的:我在浴室門口給正在看電視的女兒發出提醒:「洗澡時間到了!」女兒反應倒是很快,基本上是暫停電視-翻玩具櫃-穿拖鞋,一鍵三連,一氣呵成。只是在翻玩具櫃那一步,她總要耽誤上一會:拿起一個沙漏:「媽媽這個能拿進去洗澡嗎?」我:「不能!」又換一個魔方:「這個呢?」我:「不能!」再換一個醫生玩具里的娃娃:「這個呢?」我:「可以!」得到我的許可後,她才會吧嗒吧嗒地跑過來。她還會在澡盆里請我幫忙:「媽媽,幫我把那個注射器拿下來!」神奇的是,她能很精確地記住那裏面都有什麼,儘管每天她帶進來和帶出去的玩具都可能不一樣。在這場洗澡游戲裏,我能做的就是配合演出,而且是一個不能有任何個人想法的演員,她讓我當病人我就得當病人,她說我哪根手指受傷我就得裝哪根手指受傷。一旦我不按她的要求來,這場遊戲就會嚴重影響入睡環節。曾經,我強勢地中斷她的遊戲,結果就是她情緒低落,晚上睡覺在床上翻來翻去睡不着,搞得我也心煩意亂睡不着。從那以後,我倆之間基本達成了約定:她是導演,我是演員,各盡其職,相安無事。

很多孩子都可能像我女兒那樣,做什麼事情有自己一套固定的流程,比如,刷牙一定要站在某個凳子上;睡覺一定要穿某件睡衣;吃飯一定要用某個碗......


一旦她的流程被破壞,她就會很不舒服,輕的是情緒低落,重的可能大吵大鬧。


逆反、固執、自私,我的孩子還有救嗎?三招教你輕鬆「順毛」 - 天天要聞


這在很多成年人尤其是老人們看來簡直就是無理取鬧。

不就是換個碗吃飯嗎?多大的事啊,你這孩子真矯情。都怪現在的生活太好了,這些毛病都是當爸媽的給寵出來的,要擱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看你有得挑嗎?


巴拉巴拉說一堆,給孩子貼上個矯情的標籤。

遇到較真的老人,跟孩子較上勁了,覺得非要把這「毛病」給扳過來不可。



PART.02她是我的媽媽!不是你的!

4歲的瑞瑞最近心情很差,他媽媽是幼兒園老師,他每天和媽媽一起上學。但幼兒園有規定,老師的孩子不能放在自己班裡,所以,瑞瑞每天在自己班裡魂不守舍,總想着到媽媽那個班裡去。終於,有一天,他趴在窗戶上,看到媽媽帶着其他班小朋友在操場玩,那些小朋友高興起來直接沖自己的媽媽親熱地叫「陳媽媽」。這可把瑞瑞惹急了,他哭着從二樓衝到了操場,一隻手抱住媽媽的大腿,另外一隻手拚命揮舞着,要去打那些和自己己「搶」媽媽的小朋友。瑞瑞媽媽很無奈,只好向園長求助。園長和瑞瑞聊了一個小時,瑞瑞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那是我的媽媽,其他小朋友不可以叫她為媽媽!最後,在徵得瑞瑞媽媽的同意後,園長決定對瑞瑞實施所謂的「規則與懲罰」措施——把他一個人關在辦公室里。可是,就算如此,瑞瑞依然不服軟,他在辦公室里痛哭流涕,大吵大鬧,堅持媽媽只能是他的媽媽,絕對不允許別人來共享!

肯定會有人認為:這孩子太軸太自私了,都怪獨生子女政策,家裡有多個孩子的,他還能這麼想嗎?


逆反、固執、自私,我的孩子還有救嗎?三招教你輕鬆「順毛」 - 天天要聞


首先,獨生子女政策不背這個鍋。

其次,這個孩子可能是有點軸,但你不能說他太自私。

在他眼裡,媽媽是他的媽媽,不可以和別人共享,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孩子的做法有錯嗎?並沒有!

可是,一定會有人贊同園長的做法,覺得「今天必須治一治他這毛病」。



PART.03我就要吃香蕉餅,現在就要!

6歲的童童在小區里玩瘋了回到家,看到餐桌上的飯菜撇着嘴說不想吃,非要媽媽馬上給他做香蕉餅。媽媽說:「我說過了,你如果想吃什麼一定要提前和媽媽說,媽媽會盡量給你做。但是現在飯已經做好了,就只能吃這些,下一頓媽媽再給你做香蕉餅。」童童卻沒聽進去,不換衣服、不洗手、不吃飯就癱在地板上哭鬧。媽媽只是平靜地重複:「媽媽知道你不高興,但是現在確實沒辦法做香蕉餅。你如果不想吃飯就算了,那我們先吃了。」於是,媽媽和家裡其他人開始吃飯,童童哭鬧了一會,見沒人理他,很生氣地說:「你就不愛我,你是個壞媽媽。」然後跑回自己的房間,關起房門。媽媽還是沒有理他,五分鐘後,他很平靜地從房間里出來找媽媽。媽媽當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說「來,寶貝,媽媽抱抱!」兩個人來了一個深深的擁抱。然後,童童平靜地對媽媽說:「媽媽,那你能不能明天早晨給我做香蕉餅呢?」媽媽堅持地回答:「沒問題!媽媽給寶貝做多多的香蕉餅!」看到童童開心地點着頭,媽媽又一次強調:「童童,以後想吃什麼一定要提前告訴媽媽,媽媽才有時間準備,而且已經做好的飯,不吃多浪費啊,是不是?」童童:「嗯,我知道了,媽媽,我現在可以吃飯嗎?」媽媽:「當然可以!媽媽還給你留了好多你喜歡的雞蛋。」


很多人會想:我可不像童童媽媽那樣有耐心,換作是我,做什麼你就得吃什麼,那麼大孩子了,不能慣這毛病。


逆反、固執、自私,我的孩子還有救嗎?三招教你輕鬆「順毛」 - 天天要聞


孩子就是孩子,想吃什麼想做什麼都表達得很直接,只不過,他這種一哭二鬧這種溝通方式很容易激起別人的不滿。


可是,和孩子相比,我們作為成年人要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緒帶節奏。


就像童童媽媽一樣,平靜地和孩子溝通,如果你感覺當下無法控制情緒,不妨讓自己暫時離開一下,或者像童童自己跑回房間去呆幾分鐘那樣。



PART.04是誰給了他們對着乾的勇氣?

很多人一說自己的孩子難教,就容易落入兩個誤區:一是和別人的孩子比,二是和自己小時候比。


和別的孩子比成就,動不動就說人家小明跟你一樣大,他早就會跳繩了,你現在還不會。

和自己小時候比懂事,總是憶苦思甜對孩子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已經會做一家人吃的飯,能洗全家人的衣服了。


不管怎麼比,無非是想讓孩子聽了以後自我檢討,然後積極上進,變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


然而,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照着一個標準去生產就能產出優等品。


逆反、固執、自私,我的孩子還有救嗎?三招教你輕鬆「順毛」 - 天天要聞


養孩子就像是在玩網遊,那些該過的關,都是提前設定好的,該來的一定會來。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該出現的敏感期一定會出現,比如,1歲以後開始到處摳摳摸摸,2歲開始塗塗畫畫,3歲開始裝模作樣地讀書,等等。


而那些固執以及和家長說不的行為,都是他們執拗敏感期的表現而已。


3-4歲是孩子執拗敏感期的爆發高峰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難以變通,甚至會達到成人難以理解的地步。


就好像他們的身體里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要求他們去嚴格執行某種秩序,容不得絲毫錯亂。


執拗敏感期是每個孩子成長必經的階段,有人說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就像一頭「倔驢」,你越拉扯,對方就會越使勁,那麼,倒不如順着他的脾氣讓他在一定方向上穩穩地前行。


PART.05如何引導孩子的執拗行為?

第一、不要試圖和一個3/4歲的孩子講道理


講道理,看似是人與人之間最公平的溝通方式,但面對一個行為不受控的孩子,你選擇和他講道理,那就大錯特錯了。


首先,你要知道,小孩子之所以是小孩子,是因為他們的大腦裡邊,負責思考事情邏輯關係的左腦還沒有發育完成,目前他們的行為更多地受右腦驅使,而右腦掌管着一個人的直覺、情感、知覺等直觀能力,所以他們很容易衝動、情緒化。


教育家盧梭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


逆反、固執、自私,我的孩子還有救嗎?三招教你輕鬆「順毛」 - 天天要聞


你想想,當你覺得孩子跟你「對着干」時,你的表現是不是恰好印證了這三種教育方法?

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覺得孩子聽不進去就上頭,跟孩子生氣以後又跟自己生氣,心裏想着我跟你這麼大的時候,什麼都懂了,你現在除了氣我,還能做什麼?


妥妥的「講道理-發脾氣-刻意自我感動」啊,可是,真的對不起,這幾招在孩子那裡不起作用。




第二、換個角度看問題,執拗並不是壞事


美國心理學協會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們以700多名9-12歲的兒童為實驗對象進行觀察研究,先是記錄觀察這些兒童在注意力、自卑感、急躁、違規等方面的表現。

40年後,再次對同一批實驗參與者進行觀察,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和成就。


這場耗時40年的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性格比較固執、頑皮的人,成年以後擁有不菲成就的概率更高。


換個角度來看孩子的執拗,他們這種敢於表達並堅持表達自己的看法的行為,是有主見的表現。


逆反、固執、自私,我的孩子還有救嗎?三招教你輕鬆「順毛」 - 天天要聞


生物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Mark rosenzwig)做過一項實驗:

他將一批遺傳素質相同的小鼠,分成三組。

第一組被關進「標準環境」的鐵籠子里一起餵養。

第二組被關進「貧乏環境」的鐵籠子里,且每隻單獨圈養、籠子不透明,光線昏暗,沒有任何外部刺激。

第三組被關進「豐富環境」,在豐富環境中十幾隻小鼠被關在寬敞、光線充足、且有鞦韆、滑梯等玩具的鐵籠里。


研究發現,那些身處「豐富環境」的小鼠最淘氣貪玩,而身處「貧乏環境」的小鼠最安靜。


研究者又通過解剖小鼠大腦分析發現,三組小鼠在大腦皮層厚度、大腦細胞大小以及與智力有關的腦力學物質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且處在「豐富環境」中的那組小鼠優勢最為顯著。


同理,人類在早期幼年年段體驗感受越豐富、嘗試參與過的事情越多、越能堅持自己所想,他的大腦發育就越完善越佔優勢。


也就是說,我們作為父母的,在孩子的早期階段盡量不要隨意阻止、打斷孩子的活動,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應該給他最大範圍的自由和自主。




第三、和孩子一起建立規則,教孩子更靈活地解決問題


還記得童童不想吃晚飯,要求媽媽馬上做香蕉餅的時候,媽媽是怎麼應對的嗎?


冷靜接受孩子的情緒,當孩子願意溝通時,強調關於吃飯的規則:想吃什麼要提前說,媽媽才能提前準備。

然後,媽媽又給了童童另一個選擇:吃你喜歡吃的雞蛋!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建立規則&靈活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逆反、固執、自私,我的孩子還有救嗎?三招教你輕鬆「順毛」 - 天天要聞


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可以盡量滿足他,他既然能提出自己堅持的主張,那麼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理由,讓他說出理由的同時,就是在幫助他學會建立規則。


比如,洗澡的時候一定要玩玩具,那麼,規則是只能玩能泡在水裡的玩具等等。


在尊重孩子自主探索的同時,多用積極鼓勵的詞,少用消極限制的詞。


比如說,你可以試試那個玩具在水裡會不會變壞,然後再決定洗澡的時候能不能玩。


總之,就算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很容易炸毛,他們最需要的仍是我們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打壓與否定。


聽話順從不應該成為好孩子的唯一標準。

那些看似固執的孩子身上有許多閃光點等着我們去發現:

堅持、有主見、獨立、願意解決問題等等。


固執只是孩子的性格特點,不是缺點,不需要被無限放大,也不要給他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有時候,讓孩子聽他自己的,也許能讓他變得更「聽話」!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經常說4句話,孩子的學習效率遠超同齡人 - 天天要聞

經常說4句話,孩子的學習效率遠超同齡人

你好,我是蓁蓁,一個80後寶媽~ 家有12歲兒子,在科學養娃的路上,邀你一路前行…… 最近小區鄰居李姐家搬家,我沒事就過去幫忙。 李姐的女兒去年考上重點高中了,她把閨女....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藏在這4個細節里 - 天天要聞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藏在這4個細節里

(碼字不易,請勿搬運,全網維權!)01要說這當父母的,誰不盼着自家孩子將來能有出息,能過得好?可是這「好」字背後,學問大着呢。我年輕的時候,也琢磨過,是不是給孩子報最貴的輔導班,買最新的玩具,就是頂好的教育了?後來看着身邊人、身邊事多了,才
我們生孩子究竟是為什麼? - 天天要聞

我們生孩子究竟是為什麼?

這是一個觸及生命本質的追問,在不同維度會折射出彩虹般的答案。或許我們可以像中醫觀察脈象般,細細觸摸其中流轉的層次:陰陽相推的天地道二十四節氣在母親子宮裡輪迴,臍帶纏繞着人類三十八億年的基因長河。當新生命叩響世界,是碳基生命最古老的諾言——以
女子先兆流產後請假,公司用一個理由把她開除…… - 天天要聞

女子先兆流產後請假,公司用一個理由把她開除……

女職工在懷孕期間,如果遇到一些特殊情況需要請假,也是職工的正當權益。如果用人單位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不批准職工的請假,然後再以曠工為由將職工開除,這樣的做法合理嗎?「先兆流產請假,單位不批准還開除」 法院判了閆女士在北京一家文化傳播公司工作多年,並簽訂有勞動合同。閆女士懷孕後身體不適,經醫院確診為先兆...
和孩子的「緣分」不到2個月,女子9年內4次流產 - 天天要聞

和孩子的「緣分」不到2個月,女子9年內4次流產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鄭佳穎 通訊員 來舒 李月如 產科病房裡,33歲的阿俞(化名)緊緊攥着B超單,指尖在「胎心搏動正常」的字樣上來回摩挲。淚水模糊了鏡片,記憶如潮水般湧來——九年間四次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