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舍
-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剛出生的孩子,猶如一張白紙,之後會添上什麼樣的畫面,是經歷、教育程度、性格決定的,更是父母決定的。
嚴格來說,父母的教育大於其他影響因素。
因為大部分情況下,孩子出生便跟着自己的父母,他們所學習、模仿的對象,也是自己的父母。
正如關注幼兒教育的陳鶴琴曾說:「有些時候,當父母的不理解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俗話說『長歪了』,但其實,答案就藏在父母身上。」
有格局的父母,眼光長遠,有洞察問題的能力,這才能教育好孩子。
可以說,孩子的格局,本就是父母的格局所成就的。
而一個人格局的大小,其實從對孩子的態度中就能看出來,那些格局越大的人,越能做到這些事。
教育孩子時「以身作則」
心理學家楊傑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個母親找到他,抱怨自己的兒子不聽話,不僅調皮任性,還喜歡和同學打架,她對於孩子的教育,實在無計可施。
經過深入了解後,楊傑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都能在這位母親身上找到原因。
這位母親喜歡在孩子成績不好,調皮任性的時候打罵孩子,雖然是氣急才會如此,可孩子照樣學樣,一和別人產生衝突,便喜歡用打架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這位母親學歷不高,不愛學習,每天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視,孩子也同她一樣心思不在學習上。
於是楊傑對這位母親說:「你要不試着每天在孩子學習時看書?」
她答道:「我看書幹嘛,我又不上學,而且一大把年紀了,根本坐不住。」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孩子去做,雖然是出於好意,可無法成為孩子眼中的榜樣時,哪怕是好意,也不一定會有好效果。
那些格局大的父母,從來不只是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他們更願意關注於自己本身,先優化自己,再教育孩子。
畢竟,長期錯誤示範帶給孩子的影響,比一兩句正確的教育更大。
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曾在聽教育學講座時,對一個觀點十分認可:父母與兒女之間,應該保持好「一碗湯」的距離。
何謂「一碗湯」的距離?
簡單來說,便是把握好和兒女相處的尺度,若是太近,湯會燙到人,如果太遠,湯太涼也會傷到胃。
很多做父母的,從小替孩子操心太多事,想要管太多事,導致到了最後,孩子失去了獨立能力,這便是離得太近的壞處。
那麼,孩子長大後,就能距離近了嗎?
想想也不能。
人和人相處,必然會有摩擦和矛盾,懂得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緩和彼此之間的矛盾,呈現彼此最好的一面。
格局大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懂得給予他們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由成長;在孩子長大之後,也懂得尊重他們的選擇,讓他們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父母,永遠不能代替孩子走完一生,所以當父母的所能做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前進,而不是保護他們從不受傷。
給予真正的「安全感」
還記得前幾年很火的「挫折教育」嗎?
簡單來說,便是孩子怕什麼,就要讓他們去面對什麼,似乎只有攻克自己懼怕的心理,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但這樣做對孩子真的好嗎。
有的父母天天給孩子哭窮,希望孩子從小養成「節儉」的美好品德,可孩子長大成年後,變得視財如命,甚至會為了金錢降低底線,因為他們吃了太多金錢的苦。
有的父母從小幫助孩子變得獨立,哪怕孩子懼怕打雷,也希望他們能獨自面對,可長大之後,孩子對人充滿不信任感,對父母愛意也很淡。
究其根本,是做父母的在該陪伴孩子的時候,給予了錯誤的反饋。
那麼,如何與孩子正確相處呢?
給他們安全感是答案。
可以教育孩子節儉,但前提是告訴孩子,還有父母可以依靠,家裡不是沒有錢,只不過我們都需要努力掙錢。
可以希望孩子直面恐懼,但在必要的時候需要給他們一定的支撐。
格局大的父母,從不讓孩子難堪;格局小的父母,才覺得讓孩子難堪會讓他們成長。
一位朋友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在家裡輔導孩子作業時,看到孩子簡單的面積計算都不會,忍不住大吼大叫。
這時,同事打來電話,他耐心地接聽,聽到孩子對母親說:「為什麼爸爸對我這麼凶,對別人那麼好。」
那一刻,朋友驚覺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犯的錯。
每個孩子,都無法完美,當父母的不是讓孩子變得完美,而是儘力消除他們身上的不完美,讓他們有更美好的明天。
而教育孩子的關鍵,便是學會以身作則、保持距離、給予安全感。
格局大的父母,所教育的是孩子的明天;格局小的父母,只局限於孩子的今天。
願我們,都能對孩子有多一點的耐心,他們的未來,需要我們細心打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