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師不管,我就報警了。」
這是今天早上接到的第一條消息。
我開始以為是安全問題,嚇了我一跳。
仔細看看微信截圖,逐漸了解到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是兩個小朋友因為500元鬧翻了,孩子本身到沒有什麼,可兩家家長在微信群里相互指責。最後演變成謾罵,謾罵之後無果,就要報警。
究竟是怎麼回事?
兩個中學生,一個叫小康,一個叫小正,兩人是同班同學,本來沒有特別要好的。可疫情期間,一直用手機聯繫,聊得熱火朝天。
今年九月,正式復學了。
兩個人見面,感覺格外親熱,成為了一對好朋友。
因為這兩個孩子都不怎麼愛學習,所以在一起聊的都是遊戲,相互分享道具,分享遊戲攻略。每天聊不完的話題。
後來,小康的手機壞了,沒有玩的,沒有手機,無法網上購買。於是委託小正給他買,一開始,給了小正500元,買手機用了300元,另外的錢準備買耳機。
小正花掉了一些錢,說不夠,小康又給了小正300元,想買一個好一點的耳機。
可連個星期過去了,小正一直沒有買。
小康就把事情告訴了父母,於是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由網上討債到相互謾罵,兩個孩子的矛盾演變成了兩個家庭的矛盾。
如果不及時制止,衝動之下,兩個家庭不知道要做出什麼?
這件事情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在教育孩子的這條路上,家長應該做些什麼?
完全放手?
據調查,一個家長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從六年級開始,對孩子採取的是自己管好自己的教育方式。
無可厚非,這是一種值得推崇的教育方法,可是,任何教育方法不是萬能的 ,有沒有效果,還要看孩子本身的素質。
而恰巧這個孩子不是那種非常自覺的孩子,同時,孩子畢竟只有十一二歲,哪有那麼好的自律性呢?
所以,從那個時候起,原本還算不錯的孩子,不僅成績直線下降,而且連言行舉止也逐漸輕狂起來,因為父母完全已經把主動權交給了他自己。
當我問起這一次錢的來源的時候,口口聲聲說,這不是父母的錢,是自己的錢,是過年的壓歲錢。我問他身邊有多少錢?他說也沒有多少,就幾千元而已。
一個13歲的孩子,身邊就有這麼多錢,如果不用在正道上,後果是不是令人擔憂?
這一次是買手機和耳機,那下一次呢?
而小正來自一個單親家庭,孩子一天到晚幾乎見不到父親。睡覺的時候,父親沒有回家,上學的時候,父親孩子睡覺。對孩子基本採取了不管不問的態度。
連孩子自己也說:「我也不知道父親有沒有錢,反正輔導資料肯定不會給我買的。」
對於孩子回家做不做作業?上學學習認不認真?好像真不是家長的事情。
所以,老師微信幾乎不看,也就談不上回復。
家長會從來不參加,對於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從不關心。
可以推測,孩子玩手機是不是家長不知情,還是知曉了也不管或者管不了?
我們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孩子長時間打遊戲的情況,家長並沒有引起重視,反而覺得老師在多管閑事,老師針對孩子。
真想問問家長,要等到什麼時候,家長才會重視沉迷網絡的危險性。
所以,我認為,在孩子教育問題上,適當放手才是正確的選擇。
換句話說,該管的還得管。孩子年齡小。社會誘惑力大,所處環境良莠不齊,孩子無法分辨清楚,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有時候,即使知道不對,但誘惑巨大,沒有了家長的管束,很容易走上邪路。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陪伴,不是棍棒,也不是控制,而是從內心的愛出發,有清醒的認識,有適度的期待,有原則有底線的教育。
其次,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應該怎麼做?
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矛盾,尤其是同學之間,小打小鬧是常有的事情。
那麼,當孩子出現矛盾了,家長應該怎麼做?
家長有沒有把問題當作教育的突破口,進行反思呢?
還是站在各自立場,單方面信任自己的孩子,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和對方對抗呢?
一般來說,理智的家長都會低調處理這件事情。
因為,孩子畢竟還在一個學校,將來大家還要相處,那麼家長,肯定不會逞一時之勇,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有的時候,是可以解決的,而有的時候是無法解決的,甚至會因為一件小事,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
曾記得,一位職校生,在學校和同學鬧矛盾,大打出手,雙方都受傷了。
就在家長接孩子回家途中,一個男孩子,17歲,因為媽媽一路的抱怨,與母親又發生了衝突。
在車子行駛在大橋上,媽媽停下車,不知道是生氣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拉開了車門。
就在這一瞬間,孩子衝出車外,想都沒想,直接從橋上跳下去。
一個年輕的生命永遠停在這一刻!無論母親如何呼喊,如何悔恨,他永遠也聽不到。
所以,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是每一個家長一生的研究課題,只有把愛放在首位,把孩子的成長放在心上,從自己做起。學會理智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做好孩子的榜樣,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成長路上,不僅有孩子,更有家長,相伴而行,相互促進,在道路兩旁,「愛在左,情在右,我們隨時播種,隨時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