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寵壞有10個特徵,爸媽該怎麼做?

2020年01月10日01:16:06 育兒 1259

孩子有沒有被寵壞是很難界定的,可以通過孩子長大以後有以下6項人格特質:

1.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不能接受批評;

2.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比較依賴,依賴父母,依賴別人;

3.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不能獨立生活,生活自理有很大問題;

4.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容易放棄;

5.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被寵壞抗壓性比較低;

6.寵壞的孩子,長大後,不主動,認為別人幫他理所當然。

孩子被寵壞有10個特徵,爸媽該怎麼做? - 天天要聞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小心孩子被寵壞的十大特徵:

1.生氣時交換條件才善罷甘休。

2.生活裏面有很多事都要別人幫助做。

3.不懂得分寸,不知道看場合,沒大沒小沒禮貌。

4.沒有3C拿出來就不聽話。

5.不如意就動手打人,打爺爺奶奶,甚至打爸爸媽媽,在學校不敢,在家就很敢。

6.不認錯很愛辯解,都不是他錯。

7.很挑剔,什麼都要別人順着他。

8.很自我,都不管團體裏面有其他人。

9.推卸責任,很被動。

10.不懂感恩,不懂感謝,很不滿足。

孩子被寵壞有10個特徵,爸媽該怎麼做? - 天天要聞

觀察下孩子有沒有這些行為,如果有,爸爸媽媽不知道怎麼處理,日久了,孩子性格就形成了。那爸爸媽媽該怎麼做?

1.不要以孩子的意見為意見。一個三歲以上的孩子,他想吃很多東西,想要很多玩具,要培養孩子以家為單位,你可不可以給我呢,可不可以的等我忙完,三歲以上是分水嶺,三歲以上因果關係他會發現,如果是以他為中心的教養,他會發現並要利用。

2.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幫助他,讓他獨立完成,不然會讓孩子發現只要他哭一下就有了,說一下就有了。那個年紀能做的,就要讓他做,爸爸媽媽實在不能狠心讓他自己完成,也要跟他商量,討論。不要馬上幫。才是民主式的教養,才是訓練獨立的開始。爸爸媽媽改變了,孩子才會改變。

3.孩子不能做的事,一定要嚴肅的告訴他。比如打爸爸媽媽,打爺爺奶奶,一定要嚴肅,認真跟他說,絕對不能做。讓孩子認錯。

4.要讓孩子養成說謝謝的習慣,他會說謝謝,是他珍惜的開始,懂得感恩的開始。

孩子被寵壞有10個特徵,爸媽該怎麼做? - 天天要聞

5.不要孩子不要輕易達到目標,比如孩子要買戰鬥陀螺,拼圖等,要通過存錢方式買,或者買了這個就不能買另一件東西,或者過很久才能買一次。孩子亂丟東西,跟他很容易得到有關。

6.給孩子做要負責的事。找事情給他負責。如果你的孩子是3歲,那麼有他3歲可以負責的事情;如果是6歲,有他6歲可以負責的事情,如果上小學,有上小學可以負責的事情。

看起來簡單,能抓住細節,孩子會改變一點。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50歲後才懂得,父母適度引導的價值,超出想像 - 天天要聞

50歲後才懂得,父母適度引導的價值,超出想像

年少不懂事,老來才知其中味。歲月沉澱,我們能看清世事;人生有波折,我們更懂親情;閱歷多了,我們才體會到父母引導的意義。古人說:「養不教,父之過。」父母適度引導,是我們人生路上最寶貴的東西,能讓我們在歲月長河裡穩穩地走。50歲後才懂得,父母適
父母成了「兒童經紀人」?「親子流量」賬號營銷亂象頻出 - 天天要聞

父母成了「兒童經紀人」?「親子流量」賬號營銷亂象頻出

原標題:「曬」娃變「啃」娃?「親子流量」賬號營銷亂象調查哭鬧打架、暴飲暴食、測評成年人化妝品、模仿奇怪行為……半月談記者發現,多個社交平台上的親子賬號雖流量火爆、吸粉眾多,但其發佈的短視頻引發爭議。一些「親子流量」賬號已從記錄孩子成長異化為製造營銷「商機」。用小孩哭鬧打架來「吸睛」?「試一款不脫妝的...
兒子一句「吃了葯喝啤酒」,媽媽一直記心裏救了他一命 - 天天要聞

兒子一句「吃了葯喝啤酒」,媽媽一直記心裏救了他一命

人們常說的「頭孢配酒,說走就走」不可輕視。近日,重慶市渝北區公安、消防、衛生部門聯合,成功將一名酒後服用感冒藥陷入昏迷的年輕男子從死亡線上拉回。「我聯繫不上兒子了,他現在有可能很危險!」5月14日,渝北公安悅來派出所接到一位母親的求助。原來,市民代女士與獨居的兒子劉某失聯已近10小時,沒有兒子的消息,心...
《是女兒是媽媽》:李嘉格的「婆媽」困局 - 天天要聞

《是女兒是媽媽》:李嘉格的「婆媽」困局

看《是女兒是媽媽》,還蠻心疼李嘉格的。 我都有點擔心她的精神狀態了,長期處於如此複雜難解的情感關係中,自己暴飲暴食很容易情緒崩潰,也會影響到她自己的身體,嚴重的精神內耗,更會危及到她自己跟....
湘潭「三網聯動」築牢母嬰安全生命線 - 天天要聞

湘潭「三網聯動」築牢母嬰安全生命線

視頻監控截圖。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楊莉莎 通訊員 蘇艷敏 湘潭報道「醫生,醫生!我老婆要生了!」5月4日11時44分,湘潭市婦幼保健院綠色通道傳來急促呼喊,孕38周+2天的尹女士被丈夫攙扶着踉蹌入院。當轉運床剛抵達婦產科急診室,新生兒的小腦袋已完全娩出。「就地接生!」醫護人員瞬間啟動「快進模式」,消毒鋪巾、托舉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