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瘋家長!孩子怎麼「看不到」我的愛?

2022年07月05日16:14:30 育兒 1702

逼瘋家長!孩子怎麼「看不到」我的愛? - 天天要聞

幾天前,助理接到一位小來訪的母親打來的電話,電話中她的聲音充滿了憤怒:

「老師給孩子做完諮詢,讓我多去關心陪伴孩子,結果孩子跟我衝突更大了!我到底該怎麼做?」

我在後續了解到,家長確實聽進了我的建議。因為孩子沒有去上學,她也一直陪在家裡照顧孩子的生活。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督促孩子學習,阻止孩子玩手機,安排孩子做運動、按時吃飯睡覺……

但這樣做的效果不像預期中的好,孩子表現出的強烈抵觸和反抗,讓她生氣、無助而委屈。



這也是很多家長面對的問題:為什麼我付出了這麼多,孩子就是看不到我對他的愛?到底怎麼做,才是有效的關心和陪伴



1 過度的愛


毋庸置疑,家長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惜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成本。

曾經看到有人為了能在學習方面幫助孩子,就給自己報了奧數,英語之類的學習班。在工作、照顧老人、照顧孩子這三重壓力之下,本就難得的休息時間愈發被侵佔。且家長們付出得越多,就越是希望孩子給予等同的「回報」;最後搞得自己和孩子身心俱疲——這其實就是「過度的愛」

愛本是一種美好的感受,能給人溫暖和力量。但「過度的愛」並不是這樣,會讓人不堪重負,甚至阻礙孩子的成長——

逼瘋家長!孩子怎麼「看不到」我的愛? - 天天要聞


1.1 幼兒期對世界的探索


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當孩子用嘴吃玩具時,家長擔心玩具臟有細菌,就會把玩具拿走。其實這個時候,孩子是在用嘴探索世界,去感受物質的材料、軟硬程度、味道……這些豐富的體驗,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味覺和感官的感應。如果在關鍵期缺乏這些體驗,孩子的成長發育就會出現問題。

因此,不要因為關心和愛,去剝奪孩子探索成長的機會

在孩子小時候,不要怕他磕着碰着,就一直讓他躺在嬰兒床里。孩子的視野更寬廣,看到更大的世界,心靈發展會出現很大的變化,活動範圍也會越來越大。

在孩子學走路的階段,不要擔心他會摔跤,就抱着他不讓他走。當孩子學會走以後,他知道自己就可以走過去,拿自己想拿的東西,就意味着他開始獲得支配自己生活的能力。這樣孩子就會更有行動力

在孩子學說話時,就算一下就猜到了他的目的,也不要孩子發出一點聲音、作出一個動作,就立刻滿足他的需求。要等他慢慢通過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鍛煉口腔中的肌肉,這樣孩子後期就不容易「大舌頭」。

如果家長出於寵愛過多干涉孩子成長,孩子探索世界的任務被「愛」中止,孩子長大後就有可能認為探索和學習是很痛苦的。進而變得比較內向,不敢過多嘗試,容易縮回自己的世界。


1.2 青春期的自主性


青春期的孩子經常被形容為是「叛逆」的。其中除了內分泌引發的激素水平變化,帶來的情緒上的波動;還有伴隨着心理生理成長,想要更加掌控自己生活的願望。

但對於家長而言,放下「照顧者」的角色很難。因為已經習慣了「孩子提出需求/發現孩子的需求-自己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的養育模式,習慣了幫孩子做主解決問題;再要接受孩子「想自己做主」這樣的轉變,是需要時間和準備的。因此的確容易出於關心和在乎,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逼瘋家長!孩子怎麼「看不到」我的愛? - 天天要聞


而這時的孩子會同時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在意」和自身「自主權被剝奪」。

「自主權被剝奪」讓他們難過、憤怒、難以接受,而與之相伴的「關心在意」又讓這種情緒無法被釋放。如果親子間不能進行有效溝通,調整相處的模式;這樣的內在矛盾長期積累,就有可能迎來爆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叛逆行為」。


因此,孩子可能並不是看不到家長的「愛」,而是「過度的愛」佔據了孩子的生活,讓他們失去了掌控感,從而出現了種種情緒和行為上的反應。

那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怎樣的關愛才是適度的?怎樣的陪伴才是有效的?


2 有效的關心陪伴

逼瘋家長!孩子怎麼「看不到」我的愛? - 天天要聞


2.1 覺察和有意識地自我調整


首先要學會問自己:

我們對孩子的期盼中,是否摻入了自己內心的遺憾童年的經歷、感受

要分清什麼是「我小時沒有完成的願望」,什麼是「我的孩子的願望」;也要看清那個「需要很多很多陪伴和關心」的,是孩子還是童年的自己;我們是不是在用「過量的愛」,去補償幼年期缺乏陪伴關心的自己?

我們骨子裡沿襲着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方式,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潛意識上的烙印都很難去改變。

但我們並不是完全被潛意識操控。有意識地覺察和調整,是為人父母的一門課程,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家長不斷學習提升的原因。


2.2 傾聽與尊重


有時我們可能做到了生理角度的陪伴,但因為沒有集中注意力、情緒狀態不佳、忽視孩子個人感受等原因,並沒有讓孩子獲得心理上的陪伴,也就是諮詢師所說的「關心陪伴」。


逼瘋家長!孩子怎麼「看不到」我的愛? - 天天要聞


當家長適當放下一些過度的關懷,把青少年的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看待,傾聽、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就能感受到「和家長在一起的自己是安全的,被支持的,有力量的」。才能和家長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進而汲取「陪伴」中的愛的力量,展開對生活的探索和嘗試。

在孩子調整自己的時候,家長不過多操心,讓孩子自己安排,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無條件的愛,在愛中被療愈,增強力量。


逼瘋家長!孩子怎麼「看不到」我的愛? - 天天要聞

適量的關心與陪伴是孩子健康心理和成長之路的有力護航。有時候家長自問「不該做什麼」,比無休止地琢磨「該做什麼」,對孩子成長更有利。

這並非放任不管,而是在孩子需要時總能出現在他身邊。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親子心理諮詢: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嗎? - 天天要聞

親子心理諮詢: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很平庸嗎?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如何調整積極面對?我對孩子太過急切,像極我爸當年對我的樣子,也是我最討厭的樣子。如何心平氣和地看待孩子這一路走過去的印記,如何放下那份自私的執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可以感受到題主的焦慮和無奈,表面上題主是為孩子的平庸而感到失望,其實是你對於自己...
萌態百出!熊貓寶寶圓潤如煤氣罐,網友:這誰能頂得住啊! - 天天要聞

萌態百出!熊貓寶寶圓潤如煤氣罐,網友:這誰能頂得住啊!

在翠綠茂密的竹林中,藏匿着一群令人忍俊不禁的可愛使者——熊貓寶寶。它們宛如一顆顆精緻雕刻的玉球,圓潤得如同家中的「煤氣罐罐」,讓人一見便心生歡喜,愛意滿滿。作為中國的國寶,熊貓寶寶不僅因其黑白分明的獨特毛色和憨態可掬的模樣在全球圈粉無數,更
妙筆天成,弘揚國粹——張德聰 - 天天要聞

妙筆天成,弘揚國粹——張德聰

篆書,作為中國古老書法之一,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在篆書書法中,其字形勻稱、線條優美,給人以古樸、端莊的美感。張德聰先生的篆書,每個字的線條都呈現出一種流暢、圓潤的美感,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享受。特別是在書寫長篇作品時,篆書的線條之美更加凸
熊孩子在情感表達上有哪些特殊方式 - 天天要聞

熊孩子在情感表達上有哪些特殊方式

熊孩子在情感表達上確實有一些特殊的方式,這些方式可能與其他年齡段的孩子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特殊方式:直接而強烈的表達:熊孩子可能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不經過太多的修飾或考慮。例如,他們可能會直接告訴父母他們想要什麼玩具或食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