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國棟
每當我路過你的大門前,總有一股無以名狀的情感湧上心頭。是久別重逢的激動,是感恩的思念,還是你的榮耀與輝煌引起的自豪?是,也不完全是。總覺得有一種情愫,一種對母親懷抱依戀的情愫在血液中流淌。
一九六六年夏,小學畢業的我報考了淮陰中學,在家期盼着入學錄取通知書的到來,可我的期盼化為泡影。當年只有十三歲的一代少年便成為無處上學的遊子。寂寥無奈渴望走進課堂的我,鬼使神差般的來到淮中,企圖打探開學上課的時間。校園裡空蕩蕩的,到處雜草叢生。池塘水面落滿了一層枯黃的樹葉,周邊的蘆葦在秋風中瑟瑟顫抖,發出嗚咽般沙沙聲響。沒有老師學生們歡樂的身影,更沒有郎朗的讀書聲,只有秋蟲不時發出唧唧吱吱的哀鳴。
後來得知,老校長成可容被打倒了,許多優秀的教師被送去勞動改造。「六六八八」紅衛兵組織把控着學校,校園成了他們大批判、大字報的陣地。一九六八年夏,複課了,遍體鱗傷的淮陰中學,未等撫平自己的創傷,以羸弱的身軀,履行其崇高的使命,堅韌的擔當起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像母親一樣敞開博愛的胸懷擁抱着我和我們。我們如同嗷嗷待哺的羔羊在你的懷抱里吮吸着知識的甘泉,感受着你的愛撫。
二連三排是我們的班級名稱,也是哪個時代留下的印記。當時形勢嚴酷,人人自危,老師們平日里謹言慎行。可當他們走進教室面對我們時總是滿面春風,似乎忘卻了心中的抑鬱,站在講台上自信而聲情並茂地傳授着他們淵博的知識。
忘不了班主任王聿章老師那副嚴肅而又慈祥的面孔。面對我們這群深受讀書「無用論」影響而不經心學習的學生,他臉色嚴峻地訓斥一通後,便語重心長的教導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說:有了知識你們才能更好的報效祖國,有了知識就能改變人生的命運。這些不合時宜的話語卻深深扎進了我們的心裏,對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一年夏季,王老師帶領我們去郊區收麥子,不慎鐮刀割破了我的腳趾。回來的路上,王老師見我一瘸一拐的樣子,便蹲下身子讓我伏在他的背上,硬生生地把我背回了家。一生中除了幼小時候母親背過我,再就是王老師背過我。他那堅實的後背,充滿力量的步伐永久地留在我的記憶里。多年前他因病離開了人世,每當我想起他鼻子就會一陣陣發酸,止不住淚濕眼底。
還有高高鼻樑的姚老師,他為我講解枯燥的數學題是總是用許多形象的比喻,生動而幽默,讓我們在笑聲中愉快地學會了解題的方法。他總是笑呵呵的樣子,讓我感受到人還可以這樣樂觀的活着。還有端莊優雅教俄語的曹老師,她清澈甜美的語言,婉轉明快的節奏,聽她的課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還有,還有許多可敬可愛的老師,他們教導象雨露滋潤着我們成長,他們的師德像陽光照亮了我們的心靈。
兩年後,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淮中,走向了社會,走向了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幾十年來,無論是風風雨雨,還是順風順水,你給予的知識,給予的真誠品德,給予的昂揚精神,永遠是我人生航程中的定海神針,在時代的潮流中充滿自信,積極進取。
如果問我還想說些什麼才能盡興,唯有心中真誠祝願:淮中,我親愛的母校,願你永遠年青,再創輝煌!
作者簡介
劉國棟(1954—),男,江蘇淮安人。大學文化。原清江浦區浦樓街道黨委書記。
往期作品薦讀:
上下滑動可讀更多文章
運河文韻
采春的希望
擷秋的歡喜
撿運河文字
徵稿啟事
為了更好擴大本公號所發文章的影響,即日起本公號入駐360個人圖書館,所有作品皆自動同步到360個人圖書館終身收藏。不同意者請勿投稿,投稿視作默認此項決定。
本公號唯一投稿郵箱
haqjprj@163.com
【不接受個人微信投稿】
友情提示:
1.散文、微小說1200字以上;詩歌成組,建議每組三到五首,總行數控制在100行以內;格律詩不少於十首。
2.投稿時請附個人百字以內簡介和照片1張。(簡介字數太多請自行刪減)
3.投稿請自己校對好,不要有錯別字,小編不負責校對;
投稿務必4. 原創且且未在其他公號發表過,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