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一個沒有規矩的人,和一個不講信用的人一樣,都是既可憐又可恥。不守規矩的表現,就是隨心所欲、任性妄為,從來不管規約良俗,而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心中並沒有敬畏之意。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師長平日的教誨,能夠讓一個活潑好動、倔強淘氣的小孩改變,使其明白尊師敬長、惜時節約的重要性,並在學業上、生活中處處認真學習。即使是再蠢笨無知的孩童,經過賢明師長的教導,也能逐漸擺脫愚昧,走向睿智成熟。
講規矩、懂規則,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家庭的啟發與熏陶。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剛出生時,就像是一張白紙,後來這張白紙塗滿了什麼顏色,摺疊成什麼形狀,與父母、學校、社團、社會息息相關。在經過了種種渲染之後,有些紙張會成為精美的藝術品,而有些則被塗畫得面目全非。
所謂的規矩是什麼呢?實際上,廣義的規矩指的是普遍的規約、習俗、法則、律令。比如,吃飯時長輩先動筷子晚輩才可以開始夾菜,早晚出門時要主動告知家人去向,外出購物結賬時自覺排隊,過馬路時紅燈行綠燈停。一個成年人,如果在長到18歲時還不懂這些道理,那他就屬於缺乏常識、無視公約之人。
不管男女老少,年輕年長,守規矩講信用,這是自古流傳至今的道德傳統,荀子在《勸學》中有言:「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由此可見,繩、礪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此外,孟子在《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中指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謂「規」、「矩」,原本是畫圓、測量直線長短或角度的工具,後來引申為做事情的準則、法度。評判一個人是否知禮節、懂道理,人們常常採用是否「懂規矩」一詞。
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規矩一詞的內涵和外延有所延伸。在學習上,其表現為刻苦學習、虛心求教;在生活中,其表現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工作中,其表現為愛崗敬業、誠信友善。根據不同環境下的具體要求去為人處世,才不會舉棋不定、犯下大錯。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即使是年紀很大的人,也要在守規矩、遵法度的條件下隨心所欲。換句話說,人們可以獲得法律、道德範圍內最大程度的自由。
自由是非常可貴的,它往往站在規矩的對面。要想獲得絕對的自由,就一定會破壞規矩法度,給自己惹來巨大的災禍。往往在為非作歹、身陷囹圄之後,人們才會突然發現自由的可貴。可是,那時候通常悔之晚矣,再想遵紀守法、修身養德卻已經來不及了。有的人因為漠視規矩,失去性命,家財耗盡,這不是十分可惜的嗎?要是早日明白規矩的重要性,並時時踐行它,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了。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過去的時光已經匆匆流逝不可回返,而未來的日子還沒到來。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知道自己犯了錯,是改正錯誤的第一步。能夠從錯誤中吸取有益的經驗教訓,並下定決心從此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能從一個行為放肆之人轉變為一個言行謹慎之人。假以時日,那些錯誤的觀念將被清楚殆盡,身正心明的行動也將得到鞏固,以前似乎泯然眾人的普通人,也有了創造精彩人生的新機會。
靜處體悟,事上磨鍊。沒有人是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的,任何人都是通過一點點的學習而成長成才的。所以,不要笑話任何人,不要打擊任何人,不要看清任何人,你今天認為貧窮落魄的平頭百姓,他日很有可能一躍成為飛黃騰達的國家元首。遇到向你求指教、學禮儀、問問題的人,你不妨耐心地加以幫助和開導,就當做是積德行善,也為世界充滿光明和溫暖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常言道:「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只有自己先成為懂規矩、講禮法的人,才有資格去幫助和教育別人。多多進行嚴格地自我審視和反省,將讓我們改正很多缺點、惡習,成長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