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清理手機,發現了手機里的一個短訊,這是兩個多月前好朋友發我的:當你不沉湎於自己的過去,知足自己的現在,樂觀自己的未來時,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處;當你明了成功不會造就你,失敗不會擊垮你,平淡不會湮沒你時,你就站在了最高處;當你修鍊到了足以克服一時的不快,看重自身的責任而不是權力,關切他人的不幸而專註於拯救和安慰時,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處;當你以無愧之心向後看,以希望之心向前看,以寬厚之心向下看,又以坦然之心向上看時,你就站在了靈魂的最高處。
是的,懷着一顆澄明達觀之心,我們就站在了靈魂的最高處。
(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個繁雜的世界,我們在塵世間為了生存和理想,可能很久沒這樣的情懷了。當一個人的靈魂不滿足於平凡,而在塵世里紛雜、煩躁、低迷、沉淪時,心靈的天空可能已經荒蕪,精神的密室可能已生鏽。
縱然生活偶有點坎坷,世間也偶爾會有些薄涼,但這就真實的生活,沒什麼不能忍受,這只是「我們一些人」,比起「社會另一些人」,這些所謂坎坷、薄涼更不值一提。如果我們感覺自己的情緒壞透了,要崩潰得撐不下去了,可以去走走、看看那些真正為生活、為能活着,而在風中、在雨中,奔波着、期待着的人。
他們可以是城市裡的打工者、或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或是我們的父輩。
(圖片來自網絡)
記得今年夏季,已是入伏時節,由於今年京城的雨水較往年豐沛,幾戶頂層的住戶反映屋頂有些滲濕,小區便統一進行樓頂和樓房外牆維護修繕。完成工作的自然是這些城市的打工者,他們既是城市的建設者又是城市的美容師,唯獨不是都市生活的享受者。他們把年華耗在房頂上一塊塊生硬黝黑的瀝青上,耗在樓房星點斑駁的牆面及持續散發著刺鼻氣味的油漆上,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為掙得那點養家糊口的錢,不能回家鄉。我們的樓房因他們而變得溫暖起來,美麗起來,而他們的生命卻被瀝青、被油漆渲染着暗淡下去;我們當中很多人的身體可能因為過度營養而堆積起厚厚的脂肪,需要絞盡腦汁地去減脂,而他們的脊樑卻被生活的擔子壓得一天天彎下去,卻無所抱怨。他們關節粗大,青筋(血管)暴出,宛若一條條青色的龍在四肢上彎延屈曲;他們布衣粗食,如草芥一般散布在城市不起眼的角落,行走在生活的最底層,我們與他們擦肩而行,但沒有人正眼去看他們,也沒有人會在寒冷的夜晚想起他們;我們生活安逸,卻常有滿腹牢騷,他們修補好我們生活中殘缺的部分悄無聲息地離開,沒有留下他們的名字,我們也不曾想到感恩。
(圖片來自網絡)
又想起了最近讀完的余華的小說《活着》。小說寫了一個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余華在自序中說:「寫作的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主人公福貴一生經歷了自己的大起大落,經歷了身邊的人失而復得和最終一個個離他而去。如果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與至親的人生死相別,那麼這樣的痛苦,福貴已經歷了五次。最終,當他的親人一個不剩的時候,他也變成了一個年邁的老人。
命運就是這樣,安排他一個人活着,卻又讓他忍受痛苦和孤獨。面對這樣的活着,福貴學會了坦然地走下去。他買了一頭同樣年邁的牛陪着他,當他輸掉了自己的全部家產時,他開始體驗另一種生活,這種生活相對於他原來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別,但他很快地適應了這種落差,對自己的現狀有了正確的認識,並開始勤奮地學習種田,只為能讓自己活下去。
因此,當一個人經歷活着的種種磨難之後,他還能樂觀地活下去,那麼他就是一名不平凡的英雄,這使得他可以背負起接踵而至的打擊,擁有着對抗挫折的勇氣。毫無疑問,福貴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圖片來自網絡)
再來看看我們的父輩。他們可能來自農村,因長年在田中勞作被太陽曬得黝黑的臉、因歷經風霜雪雨而布滿皺紋的臉、因面朝黃土背朝天,播種、耕地、施肥、灌溉、收割而忙彎的腰和因長年辛苦勞作而布滿老繭的手。他們說不出什麼深奧的道理,甚至很少說話,他們只是為了家,為了我們——他們的孩子默默勞作。我們長大了,要去遠方,他們嘮嘮叨叨、千叮嚀萬囑咐送我們,一直看着我們很遠很遠;當我們累了、倦了,他們永遠是我們堅強的臂膀,給我們堅定的支持鼓勵,他們永遠是我們溫馨的避風港灣,給我們溫暖的安慰呵護。這就是偉大的父母的愛—一種讓我們淚流滿面的愛,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沒有抱怨的愛。父母唯一期盼的是我們能健康,日子過得好,不求我們大富大貴,但求我們一生順利安穩。
所以不要動輒就抱怨命運不公,就抱怨人生不易。何況,真實的生活里,快樂總比煩惱多,幸福總比痛苦多,希望總比失望多,溫暖總比寒涼多。
(圖片來自網絡)
不是嗎?與他們比,我們有穩定的工作,有穩定的收入,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有病可醫,有葯可用,可以盡情沐浴每天的陽光雨露 ,可以盡情暢享大自然的四季更替,我們有同事、好友的關心,有愛的人和父母的牽掛。如此想來,還有什麼煩惱、憂愁可言呢?所以是否感覺快樂、滿足,不在外在,
而在內心,不取決於物質是否豐富,而源於精神是否豐盈。
當我們懷着感恩的心、知足的心;當我們在燈下認真捧讀一本書,或是專註於自己的工作、愛好、興趣中,我們的心才是寧靜的、幸福的、踏實的、安然的,我們會因此刻而意識到我們已從喧囂的鬧市中回歸到了自己,我們也會為自己慶幸,我們終沒有遠離自己的信仰和熱愛。
因此,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境和挫折,都要好好地活着;無論是怎樣的日子,陰也罷,晴也罷、好也罷,壞也罷,保持心靈天空的明澈,保持心中的詩意情懷,不負內心的莊重信仰,有從容入世、清淡出塵的達觀,這樣的日子每天都是豐富的、悠遠而幸福的。
至於那些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不要總想着曾經的好日子,更不要對過去耿耿於懷。讓往事翻篇,與已回不去的過往徹底告別,像主人福貴那樣,適應新的只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念過去,不憂當下,不畏將來,沉澱自已,默默耕耘努力,書寫人生新的篇章。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