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聰明的人,會主動屏蔽這四樣東西

生活中很多時刻,我們總會被繁雜的信息打擾,不速之客叨擾,他人的指點煩擾。

要想從容不迫,聚精會神地做好自己的事,就要學會開啟「屏蔽模式」。

屏蔽掉各種干擾我們的事物,生活才會越過越輕鬆。

屏蔽垃圾信息,過濾負面能量


西方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說:

世界上最沒有效率的事情,就是以最高的效率做一件最沒用的事情。

在喧囂繁鬧的世界裏,我們每天都被動接收海量信息。

其中大量雜亂無序、於生活學習無益的信息,侵佔了大腦空間,大腦來不及消化理解,就會變成信息垃圾。當超出人腦的荷載能力,就會影響情緒和注意力,甚至嚴重干擾人們的判斷能力,久而久之還會給人的神經系統造成危害。

有位叫麗麗的女生,本計劃度過充實的一天。

但到了公司,剛開始回復工作郵件時,手機就彈出一條購物平台的優惠券推送。

她立刻點開消息,看了一會兒,發現沒有想買的,又順手打開短視頻,一刷就忘記了時間。

等麗麗想起來要處理工作的時候,已經臨近中午下班時間了,工作只好留到下午。

可是到了下午,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一整天的工作,剩下的工作又只好留到第二天。

而同組的小趙就不同了,早晨起床,邊聽書邊給自己做營養早餐,打扮清爽後,乾淨利落地去上班。

到公司後立馬回復工作郵件,全天按照計劃有序地工作,還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讀書,下班後抓緊運動,回到家還能舒服地洗完澡,窩在床上看個電影。

久而久之,麗麗事業停滯不前,精神萎靡,更別提升職加薪。

而小趙的工作狀態越來越好,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裏就被提升為小組負責人。

其實,當大腦根本來不及消化理解我們每天都收到大量繁雜的信息時,其中無用的信息就變成信息垃圾,干擾我們的注意力,轉化成為負面能量。

過多的信息,不僅不會帶來幫助,反而會擾亂注意力,影響判斷。

所以,我們需要剔除垃圾信息,把精力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屏蔽垃圾信息,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才能高效完成每件事,充實度過每一天。

屏蔽無效的社交,專註提升自我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友誼使歡樂倍增,使痛苦減半。」

每個人都樂於結交好朋友。但維持友誼不代表需要不停的社交。

好的社交讓人精神愉悅,無效的社交則不僅浪費時間,更是令人疲倦。

方子與王勇是一對好朋友。

方子好酒,但家裡人為了他的身體健康,對他的酒可謂「嚴格管控」。而王勇常需要請客戶應酬,雖然知道方子家裡人不讓他喝酒,但為了生意,王海還是「幫助」方子找借口,讓他一起出來應酬,而方子每次都欣然前往。

酒局上,王勇總會點上方子喜歡的酒菜,客戶要與王勇推杯換盞的時候,方子每次都為兄弟擋酒。

王勇常在席間感嘆,自己有方子這樣的好兄弟很是難得。

而在方子的眼裡,王勇特別夠朋友,每次好吃好喝的事兒都想着他。

但酒量不錯的方子,也總有喝倒的時候。一次酒後,方子因胃穿孔而住院了。王勇得知後也只是在電話里安慰了他幾句,就又去忙着應酬了。

這時的方子,才感到後悔。

在酒局上,王勇談成了不少業務,幾單下來收入不菲。而自己不顧家人的勸阻,美滋滋跑去跟着應酬,最終卻只能躺在病床上,獨自承受病痛。

請停止無效社交》書里有句話:「你忙於交際、疲於應付,雞同鴨講的尷尬無處不在。你為了別人的歡笑而奔波,又為了別人的肯定而犧牲自我,你的人生彷彿都不是你的。其實,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

放棄無效社交,做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才是聰明人該做的事。

畢竟,好朋友不是酒杯里來的,而是在各自的道路上奔跑時遇見的。

真正的人脈資源,是基於三觀、實力而建立起來的。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非常寶貴,與其漫無目的地社交,不如靜下心來提升能力。

當你足夠優秀的時候,自然有人願意與你結伴同行。

屏蔽別人的生活,拒絕盲目攀比


有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

「當人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更幸福時,快樂就要遠離我們了。」

看過一個故事,秋秋有一個「競爭激烈」的班級群。

剛畢業時,群里留學的同學,總是一邊曬旅遊的照片,一抱怨國外的食物不好吃;工作的同學一面曬高工資、好福利,一面又吐槽老闆,嫌收入不夠。

時間一長,班級群就成了同學們「炫耀」的競技場。

秋秋在學生時代,也是個風雲人物。但是工作後的發展卻沒有同學們那麼順利,可是她不甘人後,怕掉面子,於是便開始偽裝,攀比。

一次秋秋為了爭面子,甚至把單位的福利往5倍吹,這才「勝出」。

在這件事上,秋秋也很鬱悶,自己本來不愛說謊與炫耀,可是在那種環境下,為了不輸面子,卻不由自主地開始攀比起來。

為了營造自己的「成功人設」,秋秋隔三差五就要精心打扮一番,去個高檔餐廳,一通拍照,然後粉裝自己的「朋友圈」。

久而久之,秋秋感到身心疲憊,她覺得同學之間的情誼也變了味。

在他人面前,我們常常會展示自己光鮮的一面,而隱藏自己不堪的一面。

秋秋根本不知道別人真實生活的全貌,一廂情願地用自己的短處去比較別人的長處,片面的覺得自己不如人。

殊不知,這樣只會讓自己更加煩惱。

為了面子過得去,不惜說謊營造假象,埋下被拆穿的隱患,令自己苦惱、不安,這難道不是沒事找事嗎?

別人的生活,說到底,與你無關。而你的生活,也與別人無關。

你不用靠關注別人的生活而活,你要學會適當屏蔽別人的生活。

聰明的人,不會盲目攀比,更不會被虛榮拖垮自己的生活。唯有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提升自己,你才能過上理想的生活。

屏蔽外界的看法,找到自己的節奏


叔本華說:「人性中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因《脫口秀大會脫穎而出的李雪琴,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北京大學畢業後的李雪琴,像許許多多的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北京發展。

回東北老家探親時,七大姑八大姨輪番勸說,說北京不好,壓力大,讓李雪琴趕緊出國,留個學。

於是,李雪琴去了紐約讀研究生。

沒想到再回老家探親時,七大姑八大姨又輪番教育,說北京多好,機會多,指責她沒有留下。

最後,李雪琴看透了:「那些人活着唯一的目的,就是告訴我:生而為人,你很遺憾。」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說:「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你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不論全世界所有人怎麼看,你都不該因此打亂自己的節奏。」

看不透時,外界的看法是層層枷鎖,左右人前進的節奏和方向。

看透之後,外界的看法就是一個段子,笑一笑也就過去了。

在《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中說:「真正適合自己的路,不是靠別人指點出來,而是靠自己走出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我們可以沿着別人的路走,但是我們必須在這條路上思索,自己最適合什麼路,缺乏這一探索過程,我們就無法活出最好的自己。

如果為了迎合別人的看法,而忽視了自己的內心,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改變自己的理想,值得嗎?

我們都是成年人,懂得聽進良善的建議,接受真情的指導,也要學會摒棄出於嫉妒的雜音和那些刷存在感的噪音。

願你我都能適當屏蔽外界的聲音,朝着自己的方向,踏着自己的節奏,去做最真實的自己。

真正聰明的人早已把生活調整成「屏蔽模式」


如果你不想捲入一地雞毛,那就趕緊把生活調整成「屏蔽模式」。

越是身在繁華的世界裏,越要懂得屏蔽紛擾和喧鬧。

世界喧鬧複雜,願你目標明確,輕裝上陣,純真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