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傲慢、偏見,與正見

隨筆:傲慢、偏見,與正見, 蘿蔔/攝影


傲慢與偏見》這書,筆者沒看過。暫時也沒打算看。

說這書名,只是認為作者用詞用的好。

傲慢產生深深的偏見,偏見積累更無知的傲慢。

傲慢的人,賽跑起來會慢,傲慢的人抬着頭腆着肚子眼睛向上鼻孔朝天跑,

謙虛的人,躬着身子,頭頂着向前……據說阻力小,肯定跑的快。

偏見的人,從來不認為自己的看法是偏見,他們會指責這世間一切和他們意見相左,或相右的人。不論明說、或隱晦的談,告訴與他們想法有差異的人,這些差異者真正是錯了……樂此不疲,堅持己見!……而且樂此不疲……

這世間,真有偏見、有正見嗎?

如果讀《道德經》或《金剛經》……嗯,好像,都談不上什麼「見」或「不見」的,老子與佛祖對「看見看不見」這事兒——「一視同仁」!無所謂的。

傲慢的人很容易「露馬腳」,他們那些半瓶子醋,半有沒有的「損樣」,很容易讓人看出來。

偏見,常常有些隱晦,有些無形。很多我們以為的正理,聽久了,才發現,更像歪理邪說!

偏見,那些偏執的見解,問題往往不來源於見解,而來源於我們的偏執。

儒家所說「中庸」,不是告訴人們,要永遠走什麼「妥協」的「中間路線」或什麼「庸庸碌碌」過一生——孔子他老人家,時刻提醒我們……我們的偏狹,我們的固執,我們的過度,我們的失衡,我們的傲慢,我們的戾氣,我們的抱怨,我們的那些忿忿不平……其實都來自於,不注重自身的求知與修鍊,不認真探究社會的規律與規則,以及那些只有自己才能完成的「適度」的謹言慎行……

孔子之所以能「無偏見」,筆者看,只與他能做到的「自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有直接關係!無它。

老子他老人家,在《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這樣來「提醒」「偏見者」——

「曲則全」。

偏見者說:這事兒太曲折。

老子說:曲折這事兒才是正常全面的事物。

「枉則直」。

偏見者說:這事兒冤枉啊!

老子說:這事兒冤枉什麼冤枉,此人冤枉,他人直,昨天冤枉,今天直,今天冤枉,明天直,人說冤枉,天說直……

「窪則盈」。

偏見者說:這是坑啊!

老子說:是坑,才會有人去填,不是坑,誰去添土?

「弊則新」。

偏見者說:這是弊病啊!

老子說:變成弊病了,才會改,改了才能有希望,新事物都是老事物里生髮而來!

……

第二十二章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老子說,偏見者,之所以偏見,只是太自以為是,太自認高明罷了。

如何能得「正見」?——也許老子所說「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個方法?

我們那顆有「正見」的心,應從何而來??

也許在《金剛經》中有句話,能幫我們找到那顆心……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說來說去,請不要用您的偏見,來禍禍這個世界,也別讓這世界的花花綠綠來左右您的見解……

沒有自我的那個自我,天人合一後的見地……剎那的領悟也許已是永恆——偏見、正見了無蹤跡……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拜謝老子、孔子、釋迦牟尼,以及經書的撰寫者。

蘿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