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祝君秋安


9月23日3時21分,迎來「秋分」節氣。秋分,「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過後,晝短夜長,涼意漸濃,天高雲淡,露冷風清,鳧(fú)雁高去,桂蕊飄香。

秋分日這一天還是中國農民豐收節,當「銀棉金稻千重秀」的豐收盛況與「清風吹空月舒波」的詩意圖景相融,正應了那句:人生充滿勞作,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9月23日3時21分,迎「秋分」節氣。


古人認為,一年四季變換,寒暑交替,是因為天地間有着陰陽二氣。秋分這一天,正是陰陽交接,分割寒暑的日子。秋分的「分」是「半」的意思,秋天剛好過了一半。過了秋分,就不打雷了,小蟲子也鑽進了泥土,開始築自己冬眠的窩。天地改由太陰星君月神掌管。所以秋分之夜,要祭月


秋分之夜,在院子里月光最好的地方,供上香案,案上擺上瓜果和月餅。月餅形式多樣,口味不一。



祭品擺好之後,在香爐里點好香,對月跪拜。「羞花閉月」,是人們對美貌女子的形容。所以女孩子在拜月之時,都希望有一片雲彩會從月亮的面前飄過,證明自己的美麗。但是月亮不能躲在雲層里太久,太久了,上了年紀的人就會驚慌,認為是天狗吃了月亮,不祥。他們會拿了銅鑼邊走邊使勁地敲打,來驚嚇天狗,讓它吐出來。


拜月之後,一家人圍坐在桌旁,開始分吃月餅。家中幾人,就把月餅切成幾份,要是有人遠在外地,未能趕回,也要給他留上一份。邊吃月餅邊聽老人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后羿的靈藥,身子輕了,慢慢地飛了起來……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孩子們對月宮裡多愁寂寞的嫦娥沒有太多興趣,倒是對那隻搗葯的玉兔十分喜歡。因為他們手裡都有一隻照玉兔的樣子,用泥做成的兔兒爺。「兔兒爺」,長着兩隻長耳朵,粉白的臉,戴着金盔,身披戰袍,左手拿着盛葯的臼,右手拿着搗葯的杵,背上插着小旗,胯下騎着老虎,威風凜凜。



故事講到深夜,大人們終於要睡了。可是祭品卻不能收回,要一直擺放在院子里,直到月亮消失。然而這是危險的,因為四周潛伏着許多的頑童,他們就等着大人們睡去,好偷去桌上的月餅。於是,皎皎月光下,孩子們毫無睡意,拎着「兔兒燈」,在一家一家的門前遊盪着。一不小心,就聽到大聲的呼喊與雜沓的腳步——又是哪一個得手了。


這一晚,大部分孩子都有收穫。他們會帶着自己的戰利品喜悅地進入夢鄉。事實上,第二天一早,媽媽就會按照月餅上不同的記號,笑容可掬地送還。



在母親送還月餅的同時,對方會回贈桂花糕、桂花栗子,或者桂花糖芋艿。秋分桂花開。《清嘉錄》上說:秋分節開者曰早桂,寒露節開者曰晚桂。人們喜歡桂花的味道,幾乎在秋分時的每一種食品中,都摻進了桂花。據說桂花的種子,就來自月宮那棵五百丈高的桂樹。所以人們用摘得「桂冠」,表示贏得了第一;用「折桂」比喻考試得中。林黛玉聽說賈寶玉要上學了,就笑道:「好,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

秋分食桂花,又是一種含蓄的祝福。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驚蟄時候聽過的轟隆春雷,到了秋分時聲鳴漸歇,鮮少聽到了。

二候蟄蟲坯戶

秋分時節,寒涼來襲,蟄蟲們也開始給自己的洞穴「添磚加瓦」,把洞穴壘得再結實些,洞口開得再小些,以抵禦寒氣入侵。

三候水始涸

秋季降水減少,夏雨遺存的積水逐漸乾涸,故而河流舒緩了,流水不再湍急。秋氣之美,常在於水之靜美,而水之靜美,又常給人歲月悠悠時光不老之感。



暑退秋澄氣轉涼

日光夜色兩均長


纖雲四卷天無河

清風吹空月舒波


月皎空山靜

天清一雁聞




桂樹婆娑影

天香滿世聞




秋分習俗


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大煞風景,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立蛋


「秋分到,蛋兒俏」,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不少人做起「立蛋」試驗。其實每天都可以玩,只不過據說秋分這天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豎起雞蛋的遊戲更容易成功。




秋菜


秋分時候民間還有食秋菜的傳統,秋菜為一種野生莧菜,也被稱為「秋碧蒿」。秋菜可與魚肉同煮,味道鮮美且營養。




慶秋收


「一年辛勤在於秋,糧不入屋不算收」,秋分日,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時候,瓜果飄香,稻穀歸倉,處處鋪開秋收畫卷,一派熱鬧的豐收圖景。「做三四月的事,到八九月自有答案」,豐收,就是光陰給每一位辛勞者最好的回饋。





自上而下分別為刺梨、芝麻、藜麥

動圖來自/《看見美麗中國》團隊


運動養生


秋燥時節,宜多吃滋潤之物。石榴、秋梨、蓮藕、蘋果、柿子等都是潤肺生津的時令蔬果,可以適當多食。另外,這個時節的螃蟹肉肥味美,可以品食,但不可貪多。


秋分時節涼氣漸濃,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時添衣。登高、散步、秋遊等活動也可以安排起來,別辜負了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文/央視新聞《夜讀》整編

圖/除標註外,均來自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