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2024年02月13日21:15:11 美文 1739

1991年,一雙澄澈透亮的大眼睛,穿過鏡頭注視着這個世界,一種堅韌的光芒直射人心。這是解海龍在採訪張灣村小學時偶然拍下的一張照片,也成就了一段傳奇。

這雙眼睛的主人,是一個叫蘇明娟的小女孩,一個泥土路上追求學業的孩子。一張照片改變了她的命運,她的故事也感動和改變了無數人。

20多年過去了,那雙眼睛已經見過了世間百態。從一個山村女孩到胸懷大愛的女強人,蘇明娟用一生踐行着回報社會的使命。當年獲得救助的她,如今成為幫助者;當年那抹清澈的目光,如今已化作一輪溫暖的太陽,灑向每個需要幫助的人......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蘇明娟現在過得怎麼樣了呢?

接下來的內容,讓我們一探究竟。

一、貧苦女孩的上學夢

1983年,一個名叫蘇明娟的小女孩誕生在安徽省金寨縣的深山小村張灣村。這個極為偏遠的村落地處大別山腹地,交通極為不便,村民們靠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維持生計。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蘇明娟的父親蘇父是農民,為了養活一家老小,從早到晚忙着種地、餵豬、砍柴,可收入還是一般。蘇明娟一出生就成了家裡的多餘負擔,但蘇父對女兒還是很疼愛的,儘管生活不富裕,也想給她一個寬裕的成長環境。

7歲那年,蘇明娟開口向蘇父提出想要上學的要求。對一個沒讀過多少書的山村農民來說,這無異於天方夜譚,根本無力負擔得起。讓女兒上學的想法簡直是痴心妄想。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村裡的人聽說後都勸蘇父放棄這個荒唐的念頭,把有限的錢存起來過好日子,不要把本就不多的收入花在女兒學費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上。


但這個老父親義無反顧,他認為讀書上學是這些貧苦人民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蘇父還是在各處籌措到了蘇明娟的學費,送她上了學。

蘇明娟上的是村裡一所簡陋不堪的小學,整個校舍就是幾間臨時搭建的瓦房,既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教學設施極為簡陋,課本練習冊都少得可憐。但對於出生在深山老林的蘇明娟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第一次擁有自己的課本練習冊,是多麼新奇的體驗。蘇明娟非常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刻苦用功,成績名列前茅。雖然生活依然艱苦,但每當拿到老師的表揚,蘇明娟就覺得人生有了盼頭。那雙黑亮的眼睛始終透着對知識和光明的嚮往,像兩個黑葡萄一樣閃閃發光。

1991年冬,一個叫解海龍的攝影師來到張灣村,準備拍攝一組關於中國貧困山區兒童的照片,向社會各界展示貧困地區教育狀況,喚起人們的重視。這天上午,解海龍來到蘇明娟就讀的村小,正值上課時間,他推門走進一個破舊的教室。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幾十雙清澈的眼睛望了過來,其中一雙眼睛格外地明亮透徹,透着堅韌和渴望的光。解海龍立刻意識到,這是一雙特別的眼睛,值得記錄下來。他果斷按下快門,用照片永久定格了這個瞬間。

這張照片回到北京後,解海龍反覆研究,被這個女孩眼神中的堅韌和向上感染了。通過了解,他得知這就是村裡最貧苦人家的女兒蘇明娟,是因為父親的堅持才上了學。

解海龍決定把這張照片用於宣傳中國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取名為《我要上學》。他希望這個女孩的故事,能代表整個貧困山區兒童的命運,引發社會各界的重視。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這張照片一經發佈,立刻在全國掀起了轟動。無數善心人士被蘇明娟眼中的光芒擊中,紛紛給她寄來捐款,表達支持她實現上學夢的心愿。短短几個月內,上萬封捐助信和款項郵寄到了張灣村,這在當時是難以想像的事。

蘇明娟成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社會各界大規模捐助的貧困學生,一時間名聲大震。原本寒酸的生活突然變得豐富起來,蘇明娟終於可以買新書包換新衣服,不再為三餐發愁。更重要的是,她靠着捐款得以繼續學業,命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實,解海龍之所以會注意到蘇明娟,並非偶然。在他採訪張灣村小學之前,解海龍就已經有了拍攝中國貧困山區兒童的想法。他計劃通過照片的方式,講述貧困山區兒童因家境貧寒無力上學的悲慘現狀,喚起社會各界對教育事業的重視。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蘇明娟只是恰好成為了解海龍講述這個故事的一個突破口和縮影。正如解海龍自己所說,他需要一個有代表性的故事,而蘇明娟的遭遇無疑是最能觸動人心的。可以說,蘇明娟是解海龍事先謀劃的一個符合需要的線索和見證者,是他計劃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解海龍並不是慈善家,他不過是一個懷揣夢想的普通攝影師。但偶然的一張照片,改變了一個窮苦女孩的人生軌跡。這也充分說明,只要有人抱着一顆愛心,就能感染他人,點亮生命,哪怕力量渺小。


一個女孩的遭遇和一個攝影師的善意,喚醒了無數人的良知,啟迪了中國的教育公益事業。一雙眼睛的故事,成就了一段傳奇,也改寫了一個女孩的命運。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從此,蘇明娟踏上了光明的人生道路。當年那雙嚮往知識的明亮眼睛,成為點燃希望的燈塔,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讓他們不忘教育的力量。

二、命運齒輪轉動

在獲得社會各界的捐助後,蘇明娟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學費和生活費得以解決,她還收到了許多來自各地善心人士的關懷信件。這些信成為了蘇明娟重要的精神寄託。尤其是一位叫李萬的捐贈者,他不僅多次捐款,還經常寫信給蘇明娟,關心她的學習生活。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李萬的第一封信里夾着一張足以支付蘇明娟一學期學費的匯票,還有充滿鼓勵的話語。信中李萬首先表示了對蘇明娟勤奮好學的肯定和欽佩,然後鄭重地要求蘇明娟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後要努力走出大山,改變家鄉的面貌。

李萬表示,蘇明娟獲得這些捐助不是偶然,而是她自己努力奮鬥的結果,是她理應得到的回報。獲得回報的同時,她也要念及幫助過自己的人,將來也要學會回報社會,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這封信對年僅10歲的蘇明娟影響極大。她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在奮鬥,有那麼多不認識的人在默默關心着她。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她必須更加珍惜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也要想辦法回報朋友們的信任和幫助。每當蘇明娟覺得學習疲憊或遇到其他困難時,她都會拿出李萬的來信來鼓勵自己,重新燃起鬥志。

14歲那年,蘇明娟歷經甄選,有幸成為了全國少年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一個重要會議。會後,她更被選為了共青團中央的候補委員,這無疑是對她才華的肯定。

和北京的繁華相比,家鄉貧瘠的景象更加刺痛了蘇明娟,她下定決心要在今後的日子裏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改變家鄉的面貌,這也是對李萬期望的回報。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高中時,蘇明娟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低谷。由於長期的公眾關注,她的學習進度跟不上大家。加上因「大眼睛女孩」身份受到同學異樣眼光,壓力太大,蘇明娟一度產生了逃避的心理,選擇不去上學。

父親四處尋找她時,這件事甚至上了媒體頭條。在父親和李萬的鼓勵下,蘇明娟重拾信心,重新踏上了求學之路。她別無選擇,只能更加努力,爭取通過自己的實力反駁那些質疑她的人。

清晨天未亮,她已經起床用功;放學後,她也會去各科任課老師處請教不懂的問題。經過三年苦讀,她終於憑藉自己的實力考入了大學。

大學期間,蘇明娟再也沒有接受過任何補助和捐贈,全部學費和生活費都是她自己打工掙來的。她日夜兼職,從洗碗到發傳單,從代課到家教,沒有工作她不敢接。艱苦奮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努力維持自己的同時,蘇明娟開始資助一些同樣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她將自己的經歷告訴他們,鼓勵他們奮發圖強,改變命運。看着第一個得到資助的孩子考上大學,蘇明娟欣慰不已。

這正是李萬和無數捐贈者的囑託,也是她自己的初衷。蘇明娟意識到,得到的時候不能忘記回報,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循環。

三、功成名就後惹爭議

隨着時間的推移,蘇明娟從一個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成長為一名熱心公益事業的女強人。2017年,34歲的蘇明娟當選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員會的副書記,官至副廳級幹部,這無疑是對她才幹的肯定。但這一消息的傳出,也引發了一些爭議的聲音。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有人質疑,蘇明娟已經成為體制內的高官,是否忘記了當初自己的悲慘遭遇和初衷。有人甚至揣測她是否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自己謀取私利。對於這些傳聞,蘇明娟沒有任何公開回應,而是繼續默默地做她認為對的事。

其實,這個副廳級官職對蘇明娟來說只是工作上的一種安排,她並沒有因此獲得任何實際利益。相反,她欣然接受這個職務,是為了有更大的平台發揮她的公益價值。

為了讓更多人明白她的初衷,蘇明娟在當年成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助學基金會。她希望以自己的名義,幫助更多孩子實現原本難以實現的夢想。基金會成立的第一年,蘇明娟就資助了幾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基金會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捐贈持續增長,受助學生不斷增加。到現在,基金會已經累計籌款近500萬元,用於建設希望小學5所。可以說,蘇明娟已經成為中國公益事業的中堅力量和傑出代表。


面對其他人的非議,蘇明娟沒有任何解釋,因為她堅信,只有通過行動來證明自己。事實也正如她所願,基金會幫助的學生越來越多,她的善舉也感染和鼓舞了越來越多人加入到公益事業中來。

她就像一粒種子,最終在這片土地上綻放出美好的花朵。在2022年召開的黨的二十大上,蘇明娟作為代表亮相,這無疑是對她貢獻的肯定。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多年來,蘇明娟已經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傑出代表和傳承人。20多年前,她是第一個因「希望工程」改變命運的孩子;如今,她成了這一工程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將這份希望傳遞下去。

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所有的行動都源自內心的感恩與使命。也正因為有了蘇明娟這類參與者,希望工程的教育事業之火才會源源不斷地傳遞下去,點亮一個又一個生命。

四、作者有話說

蘇明娟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普通人也可以創造奇蹟,改變命運。同時,她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回報社會的真諦。當年幫助過她的人,如今定會為眼前的一幕感到欣慰。然而,蘇明娟的故事也充滿了戲劇性。她一路走來並非坦途,也遭遇過許多傳言和質疑。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比如,在蘇明娟剛當選團省委副書記的時候,有記者找上門,想要對「大眼睛女孩」如今的生活進行追蹤報道。可記者碰了閉門羹,蘇明娟謝絕了採訪。

這引發了一些猜測,有人說蘇明娟已功成名就,不再需要曝光,更有人猜測她是否利用影響力為自己謀私利。其實,蘇明娟只是想靜靜地做事,不需要太多關注。

1991年,她因一雙「大眼睛」被全國人熟知,如今過得如何? - 天天要聞

再比如,在蘇明娟成立助學基金會後,又有人質疑她是否將其作為個人搞穩定的工具。原來需要幫助的「大眼睛女孩」,現在自己成了慈善家,將公眾的善意集中到自己名下。對此,蘇明娟也從未回應過,她選擇繼續努力,靠實際行動來證明一切。

可以說,蘇明娟走過的路並不平坦,她也經歷過來自輿論的各種質疑。但是,有始有終地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初衷,依然選擇懷着感恩之心回報社會,這正是蘇明娟的偉大之處。也正因此,當她作為二十大代表出現時,誰還會懷疑她呢?一顆感恩和愛心,終會戰勝一切質疑。

美文分類資訊推薦

《如何處理仇人的骨灰》鍾偉民 - 天天要聞

《如何處理仇人的骨灰》鍾偉民

這是一個局,當局者迷;但布局者,心腸毒而細。 有人,就有鬥爭。 認同這樣的困獸斗,才有輸贏;世界好廣闊,退一步。 大家漸漸明白「襪子懷孕」的底蘊,只是不說破;說破了,希望也破了;沒有希望,就沒有快樂,城,徒然剩下一片惡土。
5月10日清晨早上好祝福語圖片 今日早安曖心問候圖片 - 天天要聞

5月10日清晨早上好祝福語圖片 今日早安曖心問候圖片

5月10日清晨早上好祝福語圖片 今日早安曖心問候圖片,提前有一段新的一天,大家早安,愉快,愉快的黎明,愉快的早晨,早安,吉祥,安康,幸福,如意,平安又健康,大家早上好,今日心情要多快樂,多開心,多漂亮。
溫馨的早安問候語,充滿了幸福與溫暖,為您開啟美好的一天 - 天天要聞

溫馨的早安問候語,充滿了幸福與溫暖,為您開啟美好的一天

也許忙碌的日子讓彼此疏離,但知心朋友一生難忘。莫讓時間沖淡友誼的酒,莫讓距離拉開思念的手,當時光流逝,斗轉星移,你依然是我最好的朋友!早安,朋友!人一定要禁得起假話,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騙,忘得了承諾,放得下一切,百鍊成精,淡定從容。早安!
一個人越清醒,越有些「不合群」,原因很簡單。 - 天天要聞

一個人越清醒,越有些「不合群」,原因很簡單。

一個人越清醒,越有些「不合群」,原因很簡單。在人際交往的複雜網絡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思想成熟、認知層次高的人,往往顯得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顯得「不合群」。這種現象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原因。
人過五十,最好的活法,就這八個字。 - 天天要聞

人過五十,最好的活法,就這八個字。

人過五十,最好的活法,就這八個字。五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走過青春的熱血與衝動,經歷過中年的忙碌與奔波,我們逐漸步入了知天命之年。在這個年齡階段,如何活得更好、更有意義,成為許多人思考的問題。其實,人過五十,最好的活法,就是這八個字:釋
請不要刪除我們的聯繫方式,好嗎? - 天天要聞

請不要刪除我們的聯繫方式,好嗎?

啊!你聽到了嗎,親愛的朋友,時間真是無情啊!它是一種力量,讓我們不斷前行,讓我們不斷改變。世界變得如此快速,而我們也變得越來越難以找到那些曾與我們共同經歷的人和記憶。是的,也許有那麼一天,我們不得不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將無法再保持聯繫。
一個人後半輩子的福氣,是這麼攢出來的 - 天天要聞

一個人後半輩子的福氣,是這麼攢出來的

文丨桃小菁春風十里不如你,小菁在這裡,等着你!很多人都信前世因果,認為這輩子的福氣是上輩子積攢下來的,這輩子的苦難也是上輩子欠下的。前世因,後世果,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實並不盡然。事實上,這輩子的福氣其實也可以靠這輩子來攢,即使上輩子欠下了很多債,這輩子也有改變命運的可能。
"心懷美好,迎接新的一天" - 天天要聞

"心懷美好,迎接新的一天"

低頭見塵埃,抬頭見花海,這句話描述了人生的兩種態度。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與挑戰,面對困境時,有的人選擇低頭看塵埃,沉浸於細枝末節的煩惱之中,而有的人則抬頭見花海,從困境中尋找希望與美好。這種心裏面帶着鮮花的態度,決定着我們生活的質量。生活的美好,的確取決於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