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免不了經歷生老病死。
人生路漫漫,像是一條一眼望不到頭的路,有坎坷有曲折,有巔峰之上的風景,也有低谷之下的灰暗。
人的壽命是有限的,我們應當以有限的生命去努力爭取無限的價值。
人生的轉折點很多,有時突如其來,讓你不得不做出影響一生的選擇,有的轉折點在於某個年齡段,每個年齡段都有其應該有的追去,而其人生追求也決定了其當下和今後人生的價值如何,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價值。
其實,作為人的宏觀追求還是幸福生活,有的人拚命賺錢,為的是有錢能過上好日子,有的人對疾病嚴防死守,為的是能有個好身體去過幸福日子,對於一個從精神到身體都十分健康的人來說,人生有更多可能。
很多人到老了都是疾病纏身,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來,晚年雖有孝子賢孫卻也無濟於事,在冰冷的病房裡度過餘生,這一切的根源大概要追溯到人的五十歲之際。
人到五十,身上沒有這三種「病」,基本可以活到百歲。
身體上的潛伏疾病
疾病作為健康殺手,沒有人希望自己患病,生病意味着人的身體某項機能出現了問題。
一來會造成某些不適甚至是疼痛,二來造成某項機能停擺,比如胃病導致人胃痛的同時,還讓人的飲食大為受限,基本與美味佳肴無緣。
疾病會扣除人的壽命,越是嚴重的疾病對壽命的影響越大。
一般人在五十歲之前,身體的新陳代謝以及免疫功能都比較完善。
而在五十歲之後,很多人的身體就開始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年過半百,身體的疾病都來自於前期的積累。
一些年輕人仗着自己的身體好,恢復能力強,於是對健康有所忽視,熬夜、縱慾、嗜煙嗜酒等等。
這些習慣在短期內看似對人沒什麼大的影響,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積累下,到了五六十歲的年紀,各種各樣的病症也就找上門來。
人到了五十歲身體還處於十分健康的狀態,對人的壽命是十分有益的。
精神上的孤獨寂寞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悲慘結局在於晚年凄涼,這「凄涼」二字,更多的傾向於精神上的空虛寂寞,表現在於事事皆衰,不盡人意,親人不和睦、子孫不親近等等。
當人老了,對於經濟上的需求不是很強,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滿足,比如子子孫孫常來探望,生活充實而又豐富等等。
若是一個人在五六十歲的年齡就開始有精神空虛的狀況,到了老時則將更加嚴重。
比如與兒女有所矛盾,這種矛盾往往源於思想觀念上的不合,導致一些行為上的矛盾,這樣的矛盾常常是愈演愈烈,難分難解。
從生活上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無論是哪個年齡段,都有着自己的愛好,五六十歲的年齡,是事業上退居二線的時候,不少人對於自己的退休生活沒有規劃,一旦退休反而是無所事事,整天愁眉不展找不到生活重心。
人在退休後還能對生活保持熱情和嚮往,精神上就不會空虛。
經濟上的貧困交加
著名電影《我不是葯神》中,假藥販子張長林曾說過一句發人深思的台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人的前半生,是奮鬥、積攢資源的時期,要想晚年生活安逸享福,一定的財富是十分必要的。
沒有錢的生活是十分痛苦的,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特別是五十歲之後還面臨「窮病」的人。
總有不少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年過半百之際還負債纍纍,人在這個年齡段,賺錢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勞累一生,最後到老了疾病也會慢慢找上門,不僅會讓生活質量不斷下降,還讓晚年生活在痛苦中。
對於正常人來說,只要踏實做事,沒有經歷過重大變故,五六十歲的年紀是不會面臨經濟問題的。
而若是造化弄人,使得家中有重大變故,比如家人重病掏空積蓄等,負債纍纍的晚年生活就顯得壓力巨大。
錢是生存之本,離開了錢誰也過不上好日子,晚年生活也需要財力支持。
時光情感課堂:
人來到這世間走一遭,自然是要歷遍世間的美好,體會人間的煙火氣。
人的前半生勞碌半生,為的就是為自己的後半生創建一個好的生活條件,讓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得無憂無慮,能看着夕陽微笑着離去。
不一定就要活夠一百歲才意味着人生得以圓滿,人的晚年追求的是無痛苦、無掛礙、無執念。
在這樣的狀態下走過晚年人生,就像是為人生這場戲曲落下了完美的帷幕,人生之追求,總在於幸福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