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出自《壇經》的一句詩。
不管一個東西有多乾淨,還是要時時刻刻的擦拭它,才能讓它乾淨無塵,不惹塵埃。
契科夫曾說:「人的一切應該是乾淨的,無論是衣裳、面孔,還是思想、心靈。」
乾淨,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態,也是最可貴的品質。
外表乾淨,是尊重
都說外表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一個人乾淨的外在,是最有說服力的。
乾淨的外表,並不是穿金戴銀,和滿身的珠光寶氣,而是外表乾淨,乾淨的五官,整潔白凈的衣裳。
試想一下,一個化着淡妝,梳着頭髮,穿着光鮮亮麗的人,和一個蓬頭垢面,衣裳長短不齊的人,兩個人有着相同的履歷,面試同一份工作,HR會選擇哪一個留下來呢?
邋裡邋遢的外表,讓別人看着都避之不及;而一個乾淨利落的外表,舉止有度的姿態,不僅愉悅了自己,也尊重了別人。
房屋乾淨,短煩惱
俗話說:「財不入臟門,福不潤濁人。」
乾淨的家,就像一塊好的福地,只有窗明几淨的家,才能得到財神的青睞。
我有一個習慣,一到換季,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給房屋做大清潔。
每次收拾完之後都能清出三四袋垃圾,所有沒用的物品、過期的食物統統扔掉,確定不會再穿的衣服捐出去,柜子、桌子、牆壁上一層厚厚的灰也消失不見了。
看着髒亂差的房子,慢慢變得乾淨、整潔,心中的煩惱也跟灰塵一樣被一掃而空,清潔房子居然還有減壓的作用,促進身心透徹。
之前看過一個綜藝《偶像來了》,玩遊戲玩輸了的懲罰是洗碗。
當時大家都很排斥,因為洗碗那些油漬會弄髒手,汪涵卻說:「我是願意洗碗的,碗變乾淨了,我也很有成就感的。」
「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
人的境遇和居住的環境是相輔相成的,居住環境乾淨了,人過得就舒服,心安,心靜了,日子才安定。
屋子乾淨,越乾淨,越能吸引福氣,乾淨是一個家庭最好風水。
圈子乾淨,舍是非
圈子不同,何必硬融;道路不同,不相為謀。
古人用他們的經驗告誡了我們:垃圾社交,不如獨處。
毫無意義的酒局、微信里胡亂加的微商、沒交集的陌生普通異性、基本不看的公眾號,無關緊要的人和事,該清理就清理了吧,讓自己周圍的磁場更加乾淨、明朗。
《三十而已》裏面的顧佳是一個完美的妻子和母親。
為了老公的生意拉攏資源,為了讓孩子上一個頂級的幼兒園,她精心挑選了一個五萬元的香奈兒包包,在停電的時候,和一個富太太換鞋,她穿着高跟鞋爬樓梯,富太太穿着她的平底鞋,她費盡心思和富太太們做朋友,最後卻落得一地雞毛......
成年人的世界裏,很多社交都是無用的,本質上都是價值的交換,只有價值相當才能交換。
人際關係清理。給自己帶來負能量的人情和曖昧要儘快了結,要麼與鬧矛盾的人化干戈為玉帛,要麼絕交斷聯,要麼把事情想清楚,讓他們隨緣隨風去,總之不能影響自身能量。
心靈乾淨,修品性
都說「人之初,性本善。」
人出生時,像一張純潔無瑕的白紙,純潔、乾淨、沒有世俗的慾望,隨着人漸漸長大,想要的東西多了,慾望也慢慢滋生。
誰還能保持着一顆赤子之心,不追名逐利,沉下心來,安定祥和,簡直難如登天。
以前,有一個縣令,因為為人正直,所以他的子民非常尊敬、愛戴他。
縣令非常喜歡收藏字畫,也愛研究詩詞,那些有錢人為了方便辦事,就紛紛找來有意思的字畫,想送給縣令。
但是縣令從來都不收,原封不動的退回去。
僕人不解,縣令說:「他們投我所好,送我字畫,是想辦事方便,我若收了就得幫他們,那是犯法的。」
慾望,是無底深淵;慾望越多,束縛越多。
一個內外兼修的人,心無旁騖,外無束縛。
結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想要保持外表乾淨,需要極致的自律;
想要屋子乾淨,需要勤勞的雙手和耐心;
想要圈子乾淨,就得捨棄垃圾社交、虛假的情誼;
想要維持心靈乾淨,清除雜念、不忘初心。
乾淨,是做人的底線,也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作者:國言小錄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