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智慧的人不可能什麼東西全部都知道,而什麼都知道的人頂多是聰明,聰明不等於智慧。
人之初,需要做加法,廣泛的吸取營養,而隨着時間越長,就需要做減法,在熟悉或熱愛的領域鑿一口深井,越深越能窺見其中奧義。
智慧來源於思考與實踐,思考的前提是得學懂知識,是學懂而不是單單學到,但知識本身不等於智慧。擁有再多的知識最多也只是能夠誕生出聰明的想法,還要付出實踐才能領悟到真正的智慧,有了必要的智慧便能創造出科學、致真理。科學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科學是一種探索真理過程的現象,普通人身邊隨處可見。
如若覺得他人告訴自己的道理值得被懷疑,那麼最好是自己親自實踐一番,是以一種懷疑並接受的態度去進行有價值的證明或證偽,最終可以得到自己滿意的答案,總結出屬於自己的智慧觀。
大智若愚——「愚」的意思是質樸的像嬰兒那樣一種原生的狀態。如水,道似水、上善若水。
誰都有自私的一面,孰為無私?無私並不是自私的反面,其實無私即為大私——天地為什麼長久?因為不為己而為他人,因其無私而成其私。這種更大的成就不再是物質而高於物質,萬物終會凋零,唯有精神永生。
回憶起以往的種種委屈困難,那都將是一次次的美好挫折,但是必須要明白,一段時間的青春確實很難熬,也是人生必經之路。事物不止有兩面,還有第三面,就是灰色地帶,懂得換位思考,還要學會跳出來用全局觀看待萬事萬物,一切終將釋然,而時間將會是這世上最可口的良藥。
每個人就是一座正在完成的雕塑。
要有吸收和接納,更重要的操作是去除多餘部分。最後一定會認知道自己所擁有過、失去過、高興過、失望過、痛苦過、錯過和遇見過的所有一切,都會是自己生命中的不可多和不可少,造成自己這座雕塑剛剛好。
在吃完最後一碗飯飽了的時候,永遠要記得前面已經吃過幾碗了,人生所有遇見的都應該感謝,所有經歷過的都應該化成能量,變為成就自己的營養。能夠有多遠的未來,就在於能夠讀懂多久的過往,在向前看不清楚的時候,其實可以回頭看看。不要老說思想停留在過去,老古董什麼的……回顧過去,目的是儘可能地再吸收一些營養,因為我不相信天下有什麼人能夠過一遍就完全可以懂得、完全能夠領悟到精髓。
懂得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下都要極盡所能地汲取營養的植被才能長青,對於人來說,更多的營養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和思維方式,會思考才能打開思維的更多維度,擁有好的思維方式才叫會生活。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溫故而知新。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有時巨大的能量儲存在舊的事物中,只要有心再閱一遍,得到的未必會比新的事物少。最好的道理只能自己感悟,最高的智慧需要不斷追尋。要永遠保持着追求和信仰。
舍就是選擇,選擇代表着追求,追求襯托出原則,原則使自己擁有信仰,堅持信仰便會得;信乃感恩之德,仰是敬畏之心。
在光的旁邊站着,縱使自己不發光,也會被光芒照亮,不是為了讓別人看見自己,而是使自己能知曉影子永遠與光芒同在,而光,正好充實着自己的內心。別人只看見光,而自己可以看見完整的真實的自己。
多輸入、再輸出,常反省,改不善;知更新、思升級,能立言、死無憾。
滿腹經綸四五車,頭無學術三兩斤
愚到狂時才亦有,賢到閑時儘是無
功達一世千秋利,無為一瞬百年無
人無完人,書無完書。意猶未盡,我與宇合。哲學物理,真理明明;有便是無,無中生有。存在不實,消失不虛。本來無我,何來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