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知青企業家
作者:楊培慧
無需伴酒飲茶,但必須心無旁騖。採訪知青企業家要用心去傾聽,琢磨他們的心路。聽完他們如重釋懷的陳述,我身上產生的絕不是厭倦遐思、我默默思考着這細微悠長的五十年,他們走過的時空。人生不易,越是笑得陽光燦爛的人,越有許多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與之重。我的心被採訪者真情打動,久久難以平靜和心潮澎湃……。
這世界上,還有什麼能比真情、更震撼心靈的創業者的原動力?成功者都源於自身那顆不肯屈服的心。
高層清洗第一人
楊小彪的名字,在春城昆明如雷貫耳,人們知道他是因為:他是雲南高層建築清洗第一人,被稱為「春城美容師」和「蜘蛛大王」。
楊小彪當年在瑞麗知青照
去年採訪時,他穿着一件白色運動衫,一雙跑鞋,戴一付白色寬邊眼鏡。近七十歲的他,身材偏瘦,但話語滔滔。他的一生,像一部傳奇的長篇小說,這歷程卻像一個真實的童話。他不是命運的寵兒,更沒有天時地理人和的社會根基。
他是1969屆老知青,在瑞麗插隊六年,1975年返城被招工到昆明市焊接管廠。當過司爐工、木工、電焊工、冷作工、機修工、炊事員、干過宣傳幹事和推銷員,但他不屈不撓的個性,改變了生命的軌跡。儘管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卻收穫了一個不同尋常的人生,一個絕對值得尊敬的人生榜樣。
寶劍峰從磨礪出
命運真愛開玩笑,知青什麼事都趕上。好不容易從農村返城進工廠,僅幹了十年,企業改制。1985年,他懷揣僅有的250元錢,帶着從鋼窗廠出來的八個工人,組建了雲南第一個高層清洗隊。
當時人們對高層清洗不理解,市場開發艱難。特別是高層清洗屬於高空作業,辛苦又危險。城裡人都不願意干,工人要從山區農村中找,比較難招。加之,這些來自農村的農家子女,文化低,培訓也困難。他到建築工地請工程師, 培訓高空安全作業要領和安全操作規程。
工人經過培訓,短期內掌握了技術,學到了文化,能幹一手漂亮的高空清洗活計。1986年,他迎來了第一個轉機:昆明市民正為居住的面積狹小,盤算如何用陽台擴大面積時,他瞄準了這一「火候」,與昆明市三建司合作成立了陽台鋼窗裝修隊。打出了「若要住房寬,陽台裝鋼窗」主動上門找米下鍋。並向客戶承諾:工程不滿意,不合格一文不收,幾筆生意下來,裝修隊以質量取勝。而且收費合理,贏得了客戶的口碑。
生意興隆起來,市民預約電話響不停,顧客盈門,應接不暇。上門擴修、裝修陽台,有些材料設備要從外面吊進客戶家。楊小彪當時想:要是有台升降設備就好了。他查閱資料,發現了外國生產升降機的一張圖片,憑這張相片作參考,楊小彪把苦來的近十萬元找到生產設計單位做升降機。不久,這台電動高空作業吊籃設備研製出來,在實驗過程中,楊小彪總是第一個帶頭爬上高空作業。工程師們建議讓別人上,他卻說:我上去好,出了安全問題是「自作自受。」
楊小彪萬萬沒想到,另一個潛在的市場,當時正浮出水面,急需他們的吊藍大顯身手。為迎接1993年首屆東南亞昆交會在昆召開,市民忙碌於修路、栽花打掃街道清潔衛生,可高樓大廈誰去整容?尤其是省外貿大樓、昆明市工人文化宮建蓋多年,早已塵埃蒙面,亟待清洗一番。有關部門為尋找一種能載人清洗外牆的設備,就找到了剛掛牌的楊小彪昆明第一家清洗公司。
《春城晚報》也登出清冼省外貿大樓的報道:「你瞧,他們站在高空作業吊籃上,自由升降,左右移動,硬是把那今天被稱為昆明第二高的省外貿大樓的牆壁、玻璃、貼面瓷磚、馬賽克、噴塑、鑲字、粉刷……。這是公司成立接的第一項工程,楊小彪率工人吃住在工地。清洗劑原料一度使工程停工。他當即立斷,從省外購優質清洗劑,確保工程按時進行。當時正值寒冬臘月,偏偏又碰上少有的風雪天氣。在高空室外作業,困難可想而知。楊小彪豁出去了,三個月沒有吃過一頓好飯,睡過一個囫圇覺,天天泡在工地上摸爬滾打,不讓一個細節發生差錯。當工程如期完成,他整個人都瘦得變了形。又累又困,他第一件事就是關起門,倒頭大睡。好在第一步終於邁出去了!
而且,因清洗玻璃、瓷磚、塗料牆、馬賽克的清洗劑各不相同,他配製出這些製劑後,成了一些小清洗公司的搶手貨。公司業務越來越多,昆明市高層建築異軍突起,先聲奪人在市場站穩了腳跟,成為民營企業中一顆閃亮的星。短短六年,楊小彪和他的公司從一無所有,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成為有20多萬元,雲南省具備室外清洗資質、設備的一流公司。
艱苦創業寫人生
1993年在昆明召開的昆交會,又給公司帶來商機。楊小彪率四十多人的施工隊伍奔赴昆明國貿中心擔負起「亞洲第一牆國貿中心大型玻璃幕牆的清洗工作。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清洗面積達2.4萬平方米。除此而外,還要安裝樓層玻璃、清洗3萬多平方米花崗石磚和180套衛生間、而工地指揮部給他們的時間只有短短二個月。
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責任大。楊小彪面臨嚴峻考驗。他率工人在荒草地上搭起了帳篷。吃住在工地,日夜加班,連續苦幹。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5—16個小時。楊小彪從生活上關心工人,提高伙食標準,頓頓有肉,每周聚餐四次。吃完飯後的碗筷和換下的臟衣服、都由炊事員包洗。工人們心裏暖洋洋的。他們說:楊經理把我們當兄弟,為昆交會出力,我們一定要把活幹得漂亮,人手不夠,工人的家屬主動來到工地參與清洗和輔助工作,平添了一支生力軍。8月8日,工程如期完工,驗收合格,被評為優良工程。受到了昆明市政府的嘉獎。
30多年,公司業務向縱深發展,從清洗保潔到補漏防水、更換玻璃、塗料翻新、石材養護、高空吊裝進一步拓展到鍋爐管道、高壓儲罐、通風系統、化工設備等大型工業清洗,客戶遍及全國各地。公司高層建築清洗,榮獲昆明市科技成果進步獎。楊小彪建立的規範化的安全作業培訓站,為下崗工人免費培訓就業,向全社會輸送高空作業人才。公司從初創8人發展到有400多人的技術精湛熟練、作風過硬的員工隊伍,有先進的作業設備。2008年公司奪標,到北京參加奧運會場館建築清洗、在同行業中人才技術都遙遙領先。
楊小彪創業發展不忘社會公益事業:他招收貧困地區男女青年,免費培訓,成立了第一支女子高空作業隊,為邊疆失學兒童提供學費、損助希望工程、數次主辦全民健身活動,參與大型游泳比賽。
人生是場馬拉松
當談到創業走過的路,楊小彪說:成功取決於品質。一個企業要生存,取決於如何有客戶和市場。如何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民營企業底子薄、基礎差、無論從那個方面都不能同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在同一項目上競爭。只能在「新」字上作文章,打主意,搞別人沒有搞過的冷門。這樣既避免和大企業在同一項目上發生正面競爭,也可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
市場競爭,智者為勝。要使自己站穩腳跟不被「吃」掉,要隨時有危機感,想方設法練」新」招,爭分奪秒走在前。他搞過陽台封閉、那是一個點,後又把視角移到高層清洗這個面,並在雲南開了先例。開發了高層清配套工程,把業務擴大。從樓外轉入室內、搞各大賓館地毯、衛生間、伙房等一條龍清洗。另外上門為每家每戶清洗油煙機,也是他擠進的一個空白市場。成功沒有定論,市場稍縱即逝。發現、掌握規律在冷門行道獨僻捷。他成功的秘秘訣是:堅持不放棄,苦得累得、耐心細心虛心。
近七十歲的他,樂觀向上,把健身當作人生舞台最後的謝幕。堅持始終貫穿他的一生。年輕時拚命打拚,退休近十年每天跑步游泳、他曾參加黑龍江哈爾濱冬泳比賽,在昆明作為南方人獲得名次;他參加半程馬拉松長跑、橫渡撫仙湖、瀾滄江、陽宗海都獲得名次;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打麻將、不釣魚、不跳舞、不喝酒、不久坐不動。早晨五點起床晚上十點睡覺,不暴飲暴食、飲食科學合理搭配,身段精瘦,氣色紅潤。
縱觀他的一生,拼搏戰勝自我;當知青面對苦難,他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對生活在社會低層的父母心懷不滿,而是志存高遠,堅韌不拔;一點一滴拚命壓榨自己的終極能量。每一步都走得紮實,而且不斷實現跨越和超越,從最低的200多元七平方米的8個人辦公室起步,到有400餘職工、廠房、辦公樓、先進設備有技術、躋進同行業排頭兵,個中的深淺腳印,便是他走過的路。
知青當上傣族村長
這是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多年來它一直隱藏在昆明;不顯山,不露水,不張揚不喧嘩。
前二十年隱藏於鄉村盈江山林,後二十年隱藏於鬧市昆明。盈江知青趙天佑深愛着村民,返城後四十多年每年回村。幫助鄉村修路架橋,贊助村民子女上學,把傣族村民的子女招進省城自己旗下公司,為每家村民贈送傢具,年年為每家每戶村民寄出月餅……。
愛是迷藥,讓他每年開車從昆明到盈江探望「親人」。愛能叫一個人重生,他的資助讓貧困學生讀書有成,讓生病的村民恢復健康、讓貧困的鄉村改變面貌。四十年他都被村民選為名譽村長。有人迷惑不解,說他是「怪僻」。有人他對村民」着魔」。他卻說:「多少年返鄉,村民的生活仍未改變,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回報」。
記憶定格傣族山寨
趙天佑出生在大理大戶人家,祖輩是大理著名的商人。從小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深厚的學養,使他深知:人來到世上,要帶着為社會的奮鬥使命、對待財富要分享回報。
1969年,趙天佑下鄉到盈江,一個僅有三十戶傣族的弄哏村寨。六年的鄉村生活,他嘗透了一切靠自己,生活的艱難,勞作的艱辛,時常遭遇的窘境,難堪的委屈,受到村民幫助,在勞作中的喜悅、和對未來產生的美好憧憬,永遠銘刻在他心中。他認為:快樂是要看到村民發家致富,開心是要為村民解難排憂,讓村民分享財富是他最大的心愿。為此,他傾注了畢生精力。
16歲下鄉,是趙天佑一生中的重大轉折。從經濟優越的大家庭的衣食無憂,到挖田栽秧種地,到收工後自己找柴挑水,現燒火煮飯。一窮二白,一切靠自己。挖地栽秧苗村民手把手教,農活一切都要慢慢學。一次,他挑兩蘿秧苗走在田埂,腳一滑摔下秧田,衣服全濕一身泥。一村民把他拉起來,脫下一件衣服讓他換上。他感動地流淚。還有用牛犁地,村民手把手教他坐直,犁的角度、速度的把握。這些鏡頭從未在他生活中消逝。他說:當知青銘刻下的是夢魂牽繞。忘不了社員手把手教他干農活,忘不了挑秧時村民吩咐:「立腰走穩,犁田時保持平衡」。和傣民同吃同住六年,他挑過秧、栽過秧,打過穀子,犁過地。「一年栽種三季稻,當知青才知道大米從種植、到生長收割到送到嘴裏,要經過一百道工序。」他回憶:1970年,在物質稀缺的年代,當地傣族村民卻拿出自己家中僅有的糧食分給知青,知青沒有菜,村民從自留地現摘取送來,鹹菜一碗一碗送到,殺豬都要請知青作客,幾年從未中斷。這一幕幕畫圖永遠刻印在他的腦海。從不會到會,農活的艱辛和生活的苦難,成為了他拼搏奮進的動力。在鄉村,他憑自己兒時喜歡打傢俱的愛好,自己畫圖設計了小方凳。找些木板,打了好多條小櫈子送給村民。他打的家倶,立意獨特,式樣創新,幾十年過去,村民現在還在用。他踏實苦幹,對朋友義無反顧,對困難和挫折堅韌不拔,對自己嚴格要求,和村民知青的交往,換來真誠付出、寶貴友誼的財富,使他終身享用不盡。
商海拼搏創名牌
近日,在雲南神工集團豪華家倶堆放的辦公室,我與集團總經理趙天佑面對面交流。這位共和國同齡的老知青慢慢回憶訴說,我靜靜凝視傾聽,窗外西苑立交橋車輪穿梭聲不時傳來,空氣中瀰漫著暮色,我彷彿穿越五十年,在人生茫茫征途中,看到了一個知青企業家走過的路、和他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旅程…… 。
「有當過六年知青的苦,什麼樣的苦都能吃」。憑藉做人踏實,拼搏進取經商之道,他一路奮進。一路歷盡艱辛。1975年當過六年知青的趙天佑,從盈江農村泥濘的田野,招工來到芒市客運站,一干就是十三年。從駕駛員、調度、修理工到站長,每一步都留下了堅實的腳印。
從駕馭方向盤開始,練換擋、加油門踩剎車, 他一絲不苟學操作,一台車在他手上拆了又裝,裝了又拆。很快熟悉了汽車構造,幾年後當上調度。天天在芒市街道行走,熟悉每一條主幹和岔路。干中學、學中干,由於懂技術會管理當上芒市客運站站長。他開闢線路、四處找米下鍋,在客運站門口建鋪面搞活生產經營,把客運站經濟生產搞得蒸蒸日上。
1989年,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毅然辭職下海。到省城昆明創辦了雲南豪華傢俱廠。也許是因為從小就喜歡做木活,所有的傢具,他瞄一眼就能畫出草圖,憑圖就能把一塊塊木料,拼湊成一件件美觀適用的家倶。得天獨厚的感悟,加之好學勤奮,在用料上嚴選優質材料,部件採用金屬連接,方便拆裝。設計上採用歐款,時尚合理美觀。量身定製、自由組合、個性化組合,用最小空間提供最大使用價值,引進現代化設備,車間一改手工操作,實行三十多道工序流水作業,確保了產品細節完美。
三十六年來,趙天佑奉行只做良心產品。他製作的家倶,精雕細刻,風雨兼程。共銷售了千百萬件家倶,床墊和上千座木屋。從豪華家倶廠發展到神工集團。他既帶頭又實幹,是操作工,又任神工集團總經理。從設計製作、到技術營銷、他都事無巨細參與,把好技術關,全身心投入。
他引進國外先進生產設備、精工細作設計生產的金屬沙發床墊家倶,以設計新奇(可摺疊)質量好美觀耐用(三十年售後保修)創」神工」名牌。加之它以舊換新的售後服務,產品銷售出口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東南亞及全國各地。實現了全自動流水作業、批量化生產,每年產值突破一億元。
神工家倶從1990年起,就採用金屬傢俱,以鋼帶木,在全球木材資源日益枯竭的今天,神工集團,更具有市場佔有優勢。現神工集團已發展到大觀店、明波店、雨龍店、豐寧旗艦、人民西路總店六個店。職工達1000多人,趙天佑神工公司傢俱獲30多專利、1990年就成了雲南傢俱名牌企業。
回報在感恩中呈現
趙天佑說:知青企業家不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更是改變鄉村生活的責任者。因為愛,就要有擔當,就要讓第二故鄉的親人改變意識,改變生活方式,生活得更好一些。讓與我同命運同患難的知青分享財富。
從事業有成的1990年起,趙天佑每年「回家」。趙天佑匆匆的腳步,留在了村寨、僻靜的田野。善良好客的傣族,從未從他的生活中消逝。他總是忘不了社員手把手教他干農活。他說:「我感覺快活不起來的原因是:每次回到鄉村,山水如舊,村民仍過着很苦的生活。和1969年我下鄉時差不多」。
情景交融,每一個下鄉返回農村的知青,都在感慨,都在流淚。他多少次自責,多少次晝夜未眠。他說「村民他們教會我農活,我要盡我所能,帶他們進城改變觀念,過上好的生活」。1990年,他包6輛貨車,把自己設計製作的價值30000多元的30張床墊、床頭櫃贈送的給盈江弄哏全村30戶村民。村民們象過年般的高興,全村大人小孩蔟擁觀看。有的在床上躺着、有的坐着,有的小孩在床上打滾。村民的笑聲使趙天佑感到了內心解脫。
1989年,他回鄉村帶走30多個小傣族到昆明。讓他們到他創辦的家倶廠學技術、到大城市見世面。傣族父老鄉親們熱淚縱橫,拉着他的手連連稱謝,他卻說:過去我當知青來這插隊,你們教會我做農活。現在你們的孩子到我的廠插隊,我教他們學技術。什麼都不要說,我們是一家人。」36年時間裏,他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200多個。農村生活在趙天佑的心中打下了太多的烙印:「我看到了真實的農民生活,一切靠自己,一切從頭來,困苦的生活磨練了意志和韌性,吃了那些苦,什麼都不算苦,什麼都能挺過來。堅持和不放棄影響了我的一生!還有那些對我們一心一意的村民,那樣單純的感情,在我的生命中是最重要的。」
靈魂深處有陽光
有的企業家一有錢,就出國移居。而趙天佑則想到自己是知青,回第二故鄉幫他們脫貧致富。因為愛,趙天佑堅持三十六年一年一年往鄉村跑。他辦廠有經濟能力了,就把村裡的孩子帶上昆明,讓他們看城市,讓村中青年認識市場,學技術學管理。他說:到我的家倶廠先幹着,減輕村民負擔,也是我改變農村生活做的的一點小事。
把村民當親人;他詢問村民有些什麼願望和要求?得知有村民想出國、想坐一次飛機時,他爽快承諾。他出資聯繫旅行社,讓五名想出國的村民坐飛機到泰國旅遊一周。每年八月十五日,他都雷打不動訂30份近十個品種各式大小月餅,寄給全村裡每戶村民。故鄉有難他幫助,故鄉要錢他贊助;他多年捐款為村民修路、贊助學生讀書,在村民中早已傳為佳話。村民對他,更是真情一片。每年春節,都邀請他回村過年。他們栽種的水果、殺豬宰牛羊他都是桌上賓。他被選為名譽村長。
他的大愛,在村民中廣為流傳着。對回城的昆明知青,他同樣似為親人。每年過新年春年,知青下鄉紀念日,他都做東,殺豬宰牛羊擺近十桌,宴邀插隊盈江及昆明老知青們聚會。他說:村民知青都是我的親人,財富要分享才是快樂。讓村民過得好一些,讓曾經在患難中的知青分享美食,山潮水潮不如人來潮,分享財富是我心靈最大的快樂。
在他面前,我剎間釋然。有人說他「傻」、有人說他「憨」。有人說他對村民「着了魔」。一天二天從昆明跑八百多公里不足為奇。三十六年每年「回家」看望,把插隊的村民當親人。這樣懂得感激、回饋的本質,讓我泣不成聲,淚流滿面。他說:「人和企業都要懂得感恩,企業首先要感恩客戶和市場,給企業家展示的平台,他們成就了我的成功和財富。財富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我做的都是小事,微不足道。」
趙天佑一生都用平靜、不屑、堅韌和勇氣書寫着自己純凈的內心。趙天佑對村民、知青情愫,伴隨了他的一生。他出類拔萃的經商,道出了他的誠信和厚道。企業一路發展,顯現了他的堅韌和勇氣。對待財富的施恩,展示了純潔的內心和高遠的理想。他對村民的付出,使愛做到了極致和永恆,把大寫的愛銘刻在村寨和知青們心中……。
知青企業家的故事還有很多。路在腳下,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遇,關鍵是他們是否執著,是否真心實意地投入,而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的的共性是堅持不懈、堅韌不拔、懂得感恩回報,任勞任怨,寬厚大氣。
他們的成功召示:血肉之驅有靈魂,靈魂深處有陽光。
作者簡歷
楊培慧 ,63歲,黨員,雲南大學新聞系畢業 。供職:昆明市建委記者站站長、現任《雲南經濟日報》記者 ,從事新聞工作35年,著《城市之光》《高原彩虹》《丹心鑄豐碑》三本報告文學。本人宣言:生命不息,寫作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