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我們都有一個錯覺:幸福總是別人的,唯有煩惱屬於自己。於是,我們一天天感受着所謂的煩惱,一天天尋找着就在身邊的幸福。
網上有這麼一個段子:
「人到中年,感覺自己活成了一部《西遊記》,悟空的壓力、八戒的肚子,老沙的禿頂,唐僧的嘮叨,九九八十一難一個不能少,關鍵是還離西天越來越近。」
短短一句話,揭示了中年人的「標配」:
背上,是直面生活的壓力;頭上,是憂慮重重的禿頂;身上,是疏於管理的啤酒肚;嘴上,是毫無意義的嘮叨。
滿滿的沮喪和無奈。
但其實換個角度看,壓力是挑大樑的動力,禿頂是咬緊牙的上進,嘮叨是被需要的關心。
「物隨心轉,境由心生」,一切都只在你怎樣看。
正如錢鍾書所說:
「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
我以為,人到中年,不完全是煩惱、焦慮和痛苦,也有幸福。
父母安在是幸福
人到中年,參與我們生活的人越來越多。
辦公室里的同事,孩子學校里的老師,樓下便利店的導購,等等,他們對應着「工作、孩子、生活」的標籤,讓我們不得不戴上社交面具去應對。
而父母,卻是最安心的一種存在,讓我們回歸到赤子心和嬰兒狀。
餓了,一聲「媽,我想吃你包的餃子」,便換來一頓果腹美味;
累了,一聲「爸,我撐不下去了」,便換來一句「回家,我養你」的豪氣承諾。
吃到嘴裏的食物,聽到耳里的寵溺,是中年人在叢林世界中受傷後的安慰劑。
父母在,後盾在,世間一切苦厄,我們皆有力量回擊。
演員胡歌的媽媽,被癌症病魔折磨了近三十年,但她總是笑着告訴胡歌:
「沒事的,你好好念書,就是對媽媽最好的報答。」
這份積極樂觀,給了胡歌深遠的影響,讓他充滿力量度過了2006年8月的那場嚴重車禍。
後來,媽媽去世,胡歌在微博上發了一張小時候媽媽把他緊緊抱在懷裡的照片,並配文「獻給一位遠方的女士」。
曾經在照片上笑得開心燦爛的母子,如今陰陽兩界,這個將父母紋在身上的男孩,再也沒媽媽了。
往後餘生,一闋不振、信念動搖時,再也沒有媽媽安慰和開導了;
往後餘生,夜黑路遠,風高雨急時,再也沒有媽媽相伴和撐傘了。
何其沉痛。
作家畢淑敏在《孝心無價》中說: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對於中年人來說,父母健在,我們便有了精神之所、力量之源,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身體健康是幸福
張愛玲說:
「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人生行至中年,上有白髮高堂,下有垂髫兒女,中間是同樣疲累的愛人。
為了能成為他們的依靠,我們只有經營好自己的身體、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飲食上,要葷素搭配,要多喝熱水,不暴飲暴食;行動上,要少熬夜,睡眠充足,堅持鍛煉;情緒上,要多感恩、少抱怨,脾氣小一點,笑聲大一點。
擁有健康的身體是我們的福氣,我們唯有愛惜它並使用好它,才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人、對社會負責。
前段時間,36歲的華為工程師在肯雅過勞猝死,留下沒有工作收入,獨自帶着兩個孩子的妻子,讓人非常痛心。
我身邊也有一位朋友,生命結束在35歲。
他原本是單位的二把手,但為了能再往前走一步,不斷接項目在各個城市輾轉出差,常常為了一個數據,熬夜到天亮。
後來,他獲得了晉陞,但卻倒在了辦公室,再也沒能起來。
料理身後事時,他那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父母,悲戚到令人無從安慰。
哲學家叔本華說:
「人類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
健康等於1,它之後的一切都是0。
只有擁有了健康,我們才可以去努力工作,去創造財富,然後帶着家人們去享受生活。
有1在,後面的0可以就無限增加;
1沒了,後面0就不具備任何意義。
人到中年,越是擔子壓在身、責任扛在肩,就越要注意身體這架「機器」的保養和維護。
家庭和美是幸福
所謂「中年人」,是指一群年齡在30——45歲,花費越來越多、積蓄越來越少、身體越來越差、壓力越來越大的人。
這麼一看,中年人實在太累了,需要一個和和美美的家庭充當養分補給的港灣。
就像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中那樣,就算周星馳扮演的「零零發」落拓、不得志、遭誤解,劉嘉玲飾演的妻子總是貼心接納,溫柔開解。
她一句「你肚子餓不餓?我煮碗面給你吃,好不好?」,總能讓人原地滿血復活。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滿懷疲憊地回到家中,如果迎面而來的,是溫暖的燈光、溫柔的愛人、乖巧的孩子,以及熱氣騰騰的飯菜,這,就是莫大的幸福了吧。
這個時候,我們把自尊飽經折損的失落失意,或者指點江山的風發意氣,都統統,留在門外。
關上門,家這個港灣,就是我們的整個世界。
在中年之前,人們都以為開豪車、住華屋是幸福,或者,人人擁戴、夜夜應酬是幸福,但等走過半生,再回頭去看,就會發現一切外在的東西,都是浮雲。
人這一生,擁有和美的家,才是真正的幸福。
就連拿下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的作家莫言,也是這麼認為。
他在很多場合表示,自己最大的成功,不是寫了多少名篇,也不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是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美國作家德萊賽《嘉莉妹妹》中寫道:
「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於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
人到中年,擁有相濡以沫、想扶相持、相親相愛的家庭,就擁有了最溫暖的庇所。
有友相伴是幸福
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說: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伴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或因距離遙遠,或因三觀不同,或因際遇有別,人越長大,朋友越少。
少年時驕陽似火、山花爛漫、不分你我的友情,到了中年,大多塵歸塵,土歸土,風一吹,就散了,也忘了。
就像魯迅和閏土、張愛玲和炎櫻。
所以,人到中年,如果身邊還有真心相待的朋友,就是幸福。
彼此三觀一致、志趣相投、性情相近、你來我往,或品茗飲酒、觀花賞月,或推心置腹、傾訴牢騷,是隔絕喧囂紅塵的靚麗風景。
就像伯牙與子期,陽春白雪覓蹊徑,高山流水遇知音;也像鮑叔牙與管仲,彼此相互理解、信任、成全,詮釋了友誼的永恆境界。
美國小說家克莉絲汀•漢娜在小說《螢火蟲小巷》中,講述了一個存續了一生的友情故事。
塔莉與凱蒂,自14歲起,到40多歲時,兩人在歷經嫉妒、憤怒、傷害、憎恨,最終重歸於好之後,相互依靠着走完了人生短暫而漫長的道路。
這種「一經相識,一生為友」的故事,是很多內心滄桑的中年人渴望親歷的。
中年人的幸福,在生活中
我所理解的「幸福」,不是長生不老,不是大魚大肉,不是權傾朝野,而是每一個微小願望的達成。
當人生行至半途,父母安在、身體健康、家庭和睦、知己兩三,即為圓滿。
獲得了這種圓滿,即便肚腩日漸凸起、髮際線慢慢後移,我們都能竭盡全力去應對生活。
龍應台說:
「中年人的滄桑中,總有一種無言的傷痛。」
我想說,中年人就算有「傷痛」,依然葆有對幸福的嚮往。
最後,願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幸福不在別處,而是在身邊,在自己的感覺里,在對生活的頓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