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短短數載,有時候,就是不經意的幾句話,便足以讓我們淚流滿面。
因為,其中飽含着惦記、在乎和想念。
時間走過,父母瞬染白髮,歲月加深皺紋。他們漸老,也由強大變得柔軟。
01
生活里,我們可能遇到過這樣的瞬間:
跟父親出門旅遊時,父親聽到別人侃侃而談想要開口說話,但怕自己說錯話給孩子丟人,便閉口不言;
跟母親外出逛街時,母親看到新奇的東西也不敢問,怕問出口顯得沒有文化,丟了孩子的面子……
想想,我們小時候為什麼不怕說錯話,做錯事?是因為父母會包容。
但如今,反過來,父母卻要小心翼翼看我們的臉色行事,擔心會拖我們後腿。
有人說:「父母老了的標誌,是開始聽我們的話,事情都交由我們做主。」
當父母說出那句「我給你丟人了吧?」
不僅是他們對自己的不自信,也給我們敲響警鐘。
千萬別讓父母覺得自己無用,因為30年前,他們也曾是我們的英雄。
02
昨晚11點,閨蜜給我打來電話,哭得很大聲。
我一邊安慰,一邊問她發生了什麼。她帶着哭腔告訴我:「之前我一定是傷到了我媽,她才會變得那樣客氣。」
有時候,母親嘴上說著「沒事,你忙」,其實,是不好意思向你開口而已。
當關心被厭煩,當幫忙被誤解,次數多了,父母便不知道該怎樣與我們相處,也就變得敏感而謹慎。
他們嘗試着在我們的世界裏找一點屬於自己的縫隙,小心翼翼地「打擾」,生怕帶來麻煩,惹孩子反感。
想想,我們小時候為什麼能一遍遍向父母提出問題,一次次地打擾他們也不覺得愧疚。但如今,反過來父母為何不能這樣麻煩我們?
究其原因,是因為作為孩子的我們沒能給父母足夠的安全感。
很多時候,我們用不耐煩對待父母,然後父母也在這一次次不耐煩中變得謹慎、膽怯。
想想父母小時候是怎麼對待我們,再乘十倍甚至百倍來對待他們,讓他們不再怕打擾我們,讓他們知道,對他們,孩子永遠有空。
03
很多時候,在父母的觀念里,自己的家是孩子的家,孩子的家只是孩子的家。所以,孩子不在身邊的日子,他們幾乎都在盼着孩子回來。
幾百公里之外的母親,多少次掙扎着撥出的電話,卻總是說上幾句就匆匆掛斷。很多年後,作為兒女的我們,才明白這背後沉重的思念。
那一句「你真的不回來了嗎?」之所以讓他們那麼難過,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你下次回來,會是什麼時候。
幾十年的變化,讓我們互換了角色。對於父母,那種孤獨和不被需要,就像是戳在心口的痛,雖不說,卻從未移開過。
所以,無論我們有多忙,有多少事情和關係要處理,都要記得留出一些時間給爸媽。千萬別讓自己的父母成了留守的老人,也不要讓熱鬧的家成了冷寂的空巢。
要知道,那些遺失的陪伴,沒有任何方式可以找回來。
我們都曾僥倖地以為來日方長,可無奈歲月步步緊逼,沒有人抵得過衰老,更沒有人可以跑贏時間。
請一定記得,在有限的時光里,給予父母最踏實而真切的陪伴,好好珍惜,不留遺憾。
04
無論何時,身在何處,父母永遠是最把我們放在心尖上的那個人。所以,他們會關心自己有沒有打擾到你,卻又時刻惦念着你。
時光流逝,任誰都沒有按下暫停鍵的能力。
我們能做的,就是多些陪伴,少些疏離;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多表達愛,多擁他們入懷。
願歲月溫柔,留有時間讓我們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