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成為人類一員,莫不與人打交道。
要生活,和人交往,少不了人情和世故。
從小到大的過程,經歷了多少之前不知道的,沒有聽說過的世間世事。父母是第一位老師,他們也有顯而易見的短板和局限。別的不說,僅僅地域的差異,他們有沒有文化在其次,單單見聞上的感性認知就不是讀幾本書而能成就。千奇百怪的自然形態,植物物種以及日常吃喝,就是多姿多彩的百科全書都不一定能羅列。生活在其中,日常的見聞的累積,開拓多少腦迴路啊。
我們一路長大,除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父母教給的,更多的是見識他人的生活。從他人的生活里,學到自己不知道的。這些不知道的包括多個領域,有生活飲食方面的,有與人交往處事的,有外面未知花花世界的風土人情的等等很多。這個過程一直是疊加累積的。和個人社交能力以及出門機會多少關聯密切。
讀書時期,除學習成績的好壞,是不是得到老師的喜歡外,多年的學生,就有了最基本的同學關係,就有關係比較密切的同學。也就有了家庭親屬之外的沒有血緣關係的親密關係。就開啟了人情交往的最初形態。
這個時期,一般沒有高低貴賤劃圈。來往的同學,雖然父母也有說辭,哪個人家的少交往等等,一般而言,聽從的不多。蓋因為沒有後天的有色眼鏡或勢利眼還沒有長成。幹部、富裕家庭的孩子,沒有什麼隔閡地和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來往也很好,成為好朋友。只是不知道,這些人家的家長告沒告誡孩子,不要和那些人家的孩子交往。我們以後漸漸知道,人是有階層門第的。所以,物以類聚,人是以群分的。這個人群,簡單說就是貧與富兩個最基本的圈子。以這個為基點,再分也是很基本的權力階層和普通百姓階層。這個圈子遍布全世界。權力階層分官員和富商巨賈。有一句俗語,把這種情形概括的清清楚楚,不是一路人。把人與人的圈子,也說得很直白清晰。
到了獨立的生活了,不一定是結婚成家。離開父母的獨自工作、生活是也。就有了自己的人情世故。人情練達,是看書,看影視作品。人情冷暖自知。自己駕馭的人情來往通達,個人的人生之路就豐富多彩,甚至高潮迭起。也就是自己給自己的立意是結交來往一些高品位的人士呢還是自陷世俗的白丁往來不能脫身。也不是和白丁往來多麼不上檔次,迎奉一些達官顯貴有多麼高大上。給自己要求不可以太高,當然也不能很低。是不是看不起身份地位低的?不是這樣說。自己也才進入社會,哪有資格看得起張三,看不起李四。若干年後,即使也算可以混跡於一些稠人廣眾之間,與人的交往依然是有選擇的,是有界限的。這個和找對象有一比。不是廣泛撒網,重點培養。
有了人情,自然就有世故。人情有很單純的,因為愛好相同相近,詩詞愛好者,書法同好,是驢友,喜歡山水,田園。有幫助過自己的友人,同事甚至領導。當然也有口腹之慾的酒友。在他鄉的同鄉之誼等等,人情處處在,很寬泛。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沒有割斷的5000年文化脈絡,可以清晰完整地找到肚臍眼。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浩如煙海。想找個恬淡清凈地生活,很是不容易。不是想不想,而行不行?這一個問號了得!
世俗的生活好像不堪一擊,那出家人的世界一片清凈了?少林寺方丈有了小孩,是真是假喧鬧一時。前一陣子,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戰犯,到現在也沒有塵埃落定。清凈之地?哪有清凈之地喲!
如果想要朋友還做下去,親戚也還可以維繫,那麼,就糊裡糊塗才能繼續相處下去。因為人際交往的關係里,總是是是非非,是非是講不明白的。如果事事都爭個清楚明了,那就做孤家寡人好了。
人情世故的事,既然無法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或委屈自己。
別把自己想得太高大,在別人的世界裏,無論做得多好,都只是個配角。也別把過去抱得太緊,過去再好,已然過去。該約三五好友,花間一壺酒,愛該愛的人,過快意的人生。
哪能每個瞬間都是美好又幸福的,也曾面對血淋淋的生活,有許多不足以向外道艱辛,即使鼓足勇氣說出,也是一地雞毛和狗血。
當生活越來越好的時候,漸漸看淡很多事情。記憶里都是別人對你的好,哪怕是當年讓你咬牙切齒過的人,也可以坐下來喝一杯。
不要因為努力的變成別人喜歡的樣子,卻到頭來連自己都忘了真實的自己。心裏只有自己時,總嫌別人做得不夠;心裏只有別人時,總嫌自己做得不夠。人情世故的事,既然無法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自己了。不要埋怨別人讓你失望了, 只能怪你自己期望太多。舍與得,無非一種輪迴,看破了,也就釋然了。
真不知道說出那種不近人情的話語時在想什麼。如果嫉妒留在鮮花與田野之間,那是不食人間煙火,說不好聽了就是不懂人情世故。不去管別人怎麼處事,別人也就不會管你怎麼樣。
世態炎涼多變遷, 人情世故多冷暖, 古今凡事多曲折 ,隨世沉浮多簡單。
心裏有那麼一個世界,不喧嘩,不浮躁,在那個世界,可以邂逅同類,想我所想,愛我所愛,不必懂人情世故,不必什麼都會,不要競爭,很美好的生活。
哪有這樣的去處,哪有這等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