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似乎苦樂交織
但任何快樂都潛藏痛苦
想要究竟解脫,唯有捨棄今生
人身難得而易失。死亡,幾乎是人生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實,無人可以例外。千百年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賢聖名士,乃至歷代高僧大德,皆已先後離去,差別只在於辭世方式的不同。百年後,在座的各位也要到不同去處報到。死亡,好比恢恢法網,疏而不漏。
然而死期卻是不定的。尤其在當今社會,天災人禍頻繁,我們隨時都在面臨死亡的威脅。但未死之前,我們總覺得死亡似乎很遙遠。特別是年輕健康時,更覺得死亡與己無關。
雖然也知道世上每天都有人離去,但總是心存僥倖,以為屬於自己的日子還長得很。惟有親人離世,才會使我們體味到死亡的陰影。而到自己必須直面死亡的時刻,方有切膚之痛,方才驚慌失措,可往往為時晚矣。
生命極其危弱,一口氣不來,轉息便是來生。若我們時常觀想死亡,便能減少對世間的貪著。因為所有執著都是建立於對「恆常」的嚮往,可在死亡面前,這一切又是多麼微不足道呵。曾經擁有的金錢、地位,對於亡者又有什麼意義?
念死無常,不僅能使我們以超然的心態生活,更為我們揭示了修行的關鍵,那便是「捨棄今生」。不論是以什麼方式貪著今生,都將成為煩惱棲息的土壤。所以,想要究竟解脫生死,必須以捨棄現前享樂為代價。
在我們的感覺中,世間似乎有苦有樂。尤其是有錢有勢者,還感覺挺風光。但任何快樂都潛藏着痛苦,即佛教所說的有漏皆苦。
所謂有漏,就是不完整、有缺陷。無錢時固然痛苦,有錢了還是煩惱;未成家時覺得孤獨,成家後才知問題更多;飢餓時面對大餐倍感幸福,食之過量便立即轉為痛苦;疲倦時睡上一覺渾身舒暢,但若沒完沒了地躺下去就讓人煩惱了。可見,由慾望滿足得來的快樂是多麼短暫善變,稍縱即逝。
當我們迫不及待地想離開一個地方時,自然不再有心思貪著什麼。反之,若對世間尚有愛執,勢必無法與修行相應,因為用心的起點就錯了。
摘自:《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
版權所有:濟群法師
如需轉載,請務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