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去,人生逐漸出現曙光。而熬不過去,你我就只能被淘汰了。
這個世界,其實特別殘酷,因為它一直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誰不適合生存和發展,誰就只能被自然給拋棄了。
要想跟上生活的節奏,那我們就只能把這一點做到極致——熬。
很多人會說,我已經「熬」了那麼多年了,怎麼還沒有熬出頭呢?繼續熬下去,真的就有意義嗎?
像這種疑惑,其實沒有人可以給出真正的答案。因為我們都是人生煉獄中的修鍊者,不進則退,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如此,熬下去,才有希望。
特別是勞碌半生的60後和70後,他們的心,早已累到了極致。這個時候,他們就希望休息一會,也不想成就什麼功名事業了,只想活得平淡一點就好。
像這般「平淡」的心愿,其實也不容易實現。試想,你希望平淡,別人也希望平淡,那不就內卷了嗎?一旦內卷,所有人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處境尷尬的60後和70後,扛不住這些考驗,前半生就真的白忙活了。
一、對於「平凡」的接納。
有人說過,人生最高級的境界,就是早年的時候接受父母的平凡,中年的時候接受自己的平凡,晚年的時候接受孩子的平凡。
人,為什麼越活越不快樂呢?看似是缺乏物質,實際上是缺乏了一顆「接納平凡」的內心。人,一旦不懂得接受平凡,那他就只會活得糾結且痛苦。
看到別人賺了100萬,自己只能賺10萬,感覺到不快樂;看到別人的父母是有錢人,自己的父母是平凡人,感覺到很揪心;看到別人家的兒女很聰明,自己家的兒女很平庸,感覺到特別不甘。
這,又有何必要呢?錢財多少,夠花就好;父母如何,健康就好;兒女如何,快樂就行。這,不才是我們該要追求的生活嗎?
接受不了「平凡」,那我們就無法活得通透。那些無法活得通透的人,就如同行將就木的人一般,終究會在怨恨中匆匆而逝,什麼都得不到,一生白活。
二、對於「內耗」的調整。
近幾年來,有一個詞進入到了我們的視野當中——內耗。
到底什麼是內耗呢?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我們為了不必要的人與事兒,浪費自己的精力,從而造成毫無必要的消極影響。
比如說上班特別累的你,被人罵了一句,那你就為了這句話,而過分生氣。如此,你又如何能夠放平心態過好每一天呢?
比如說遇到一個選擇,你非要糾結,到底是選這個比較好,還是選那個比較好。到最後,你哪一個機會都錯過了,一無所得。
人,一旦陷入到了內耗當中,無異於是丟了西瓜,也丟了芝麻罷了。沒有內耗,你還能擁有平靜的內心。有了內耗,那你連平靜的內心都失去了。
人到中年,做個半糊塗,半精明的人。對於某些小事,就不要斤斤計較了,糊塗點比較好。相信你的內耗,會越來越少。
三、減少沒必要的「焦慮」。
現代的中年人,最不缺的,就是焦慮。最缺的,應該就是那一顆「寧靜致遠」的心。
為什麼焦慮,會成為中年人最不情願面對的關卡呢?因為焦慮經常出現,而且我們也難以制止,所以我們都不情願承認自己就是那個焦慮的人。
焦慮,就像是幽靈一般,圍繞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明知道焦慮不好,可就是喜歡焦慮。原因就是,我們沒有一顆自信且強大的內心。
看到網絡上有人宣傳年薪百萬,我們會感覺到自卑,進而產生焦慮;看到生活中有人開着豪車,我們只開着普通的小車,我們也會焦慮。
這些焦慮,那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處境不一樣,家庭不一樣,背景不一樣,那就沒有比較的必要。越是比較,越是苦了自己。
如果可以選擇,做個淡然的人,減少焦慮,那你會快樂很多。
四、煉就一顆「不計成敗」的心。
豐子愷先生說過,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不讓自己的心態混亂,不讓自己被情所困,不畏懼將來的未知,也不懷戀過往的遺憾。如此,你我才能安好一生。
要想「心態」不混亂,我們就需要從「成敗」二字下手。不為了失敗而埋怨,也不為了成功而驕傲,儘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符合天道的做法。
有道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成敗這種事兒,本就不由我們自己來掌握,那我們又何須為了成敗的結果而過分憂愁呢?該成功的時候,我們定然會成功。而該失敗的時候,我們也無法逃避。
如此說來,成敗並非是我們的追求,享受當中的過程,才是我們唯一要做的事兒。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