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些年來,有人提出過這麼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低慾望,斷舍離。
我們應該都聽說過「斷舍離」,斷絕不必要的關係,割捨毫無意義的人與事兒,離開讓自己感覺到痛苦的環境,不斷做人生的減法,從而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
可跟你說「斷舍離」觀念的人,唯獨沒有說過其背後的關鍵——低慾望。
低慾望,從表面的意思來說,就是讓我們控制逐漸膨脹的慾念,避免過度的慾望影響我們的生活。而從深層次來說,就是讓我們居安思危,過回勤儉節約的生活。
現代人都很討厭傳統的觀念,認為居安思危,勤儉節約的觀念已經過時了。但他們都忘了一點,傳統的觀念之所以流傳到今天,就是因為它們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比如說,不論我們有錢沒錢,都需要做好最壞的打算。該存錢的時候存錢,該節約的時候節約,該深造的時候深造,就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迎來更為安穩的生活。
很多人看不透這一點,不是今天透支消費,就是明天欠債幾十萬上百萬。一旦環境變得不好,那他們,其實就真的比較慘了。
02
到了45歲,不要再心存僥倖了。
有一位企業家說過,在市場中拼搏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很少人能創業成功,為什麼很少人能守得住這萬貫的家財?就是因為他們總是懷有僥倖的心理。
沒有碰到困難,我們會懷有僥倖的心理,覺得困難不會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誰知道,我們越是不希望發生的事兒,它就越是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沒有經歷過生活的毒打,我們會懷有僥倖的心理,覺得這生活的毒打不會來到我們的身邊。誰知道,生活的毒打,那是不分你我的。
對於上述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墨菲定律」。
所謂的「墨菲定律」,大致意思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比如說,人到中年就失業了。這些事兒,到底會不會發生呢?工作能力不錯,那晚兩三年失業。而創造不了價值,那就只能被老闆拋棄了。
記得有這麼一個案例,說的是一個高管,因為公司裁員而失業了。失業後的他,才恍然大悟,總把平台當本事,是人之不幸的來源。
人到中年,不要心存僥倖了,認清楚生活的真相,很重要。
03
過了45歲,不妨學會提前過「窮生活」。
談到「窮」這個字,相信人們都會不屑,認為「窮日子」不好過,窮生活毫無意義,還不如過得精緻一點比較好。
像這種想法,在以往,還是說得通的。而在今時今日,我想,每一位中年人,包括老年人,都要做好「過冬」的準備。
這「過冬」的準備,其實源自於一位大老闆的發言。這,不僅對公司有警示的作用,也對普通人的未來,有着指導的意義。
普通人,與大公司相比,那是沒有抵禦生活的能力的。既然如此,居安思危,多做最壞的打算,多做最好的準備,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有備無患」。
《漢書》中有言:「安不忘危,盛必慮衰。」
處於安穩的環境時,我們不要忘記生活的危機。處於興盛的環境時,我們要多思慮衰亡的風險。所有的興衰,都是說不準的。就跟意外一般,突然間來到我們的身邊,讓我們措手不及。
所以說,讓自己保持生活的低慾望,居安思危,提前過窮生活。這,才是「蜷縮過冬」的有效做法。
04
蜷縮過冬,最好做到這三點。
第一點:不要有任何攀比的心理,也不要跟任何人比較。
人之所以活得不夠快樂,活得不夠幸福,就是因為我們喜歡跟別人攀比。不是今天比較誰賺了多少錢,就是明天比較誰住了大房子。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也都有自己的規劃。既然如此,保持平常心過日子就好。攀比什麼的,拋諸腦後,別再理會。
第二點:低慾望過日子,懂得量入為出,保持收支平衡。
現代人喜歡先花未來錢,那是特別不明智的做法。當下所透支的,都是未來要補回來的。也就是說,你透支的數量越多,那你未來所要填補的窟窿就有多大。
為了避免出現難以填補的生活窟窿,所以我們要有低慾望過日子的智慧。該花錢的地方,不能不花。而不該花錢的地方,一毛線也不能花。
第三:接受自己是平凡人的現實,不要過分胡思亂想。
普通人,上有老,下有小,這是常態。可偏偏就是普通人,幻想自己大富大貴,地位頗高,成就非凡。這,純屬是自己騙自己了。
做人,還是不要過分胡思亂想比較好。有多大的頭,就戴多大的帽子。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