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是原創非首發,首發平台簡書,ID:笑笑劉,文責自負。
三春不如一秋忙,三秋不如麥上場,可見麥場對於農人有多麼重要和緊張。但是自從現代化農用機械出現以後,真正意義上的麥場已經不存在了,它已經湮滅在歷史的滾滾浪濤中了。
一、收麥
在我模糊的印象里還記得小時候學校每年還有一個大概一星期左右的忙假,大概就是在六一前後放的,目的是讓學生們回家幫大人干農活,因為此時正是搶收小麥的黃金時節。
五一一過天氣的就變得燥熱起來,田裡的麥穗一天比一天飽滿,一陣風過金黃的麥浪在無邊的田野上一波一波涌過來,把新鮮的麥香味也湧入農人的鼻子里灌進喉嚨里,沁人心脾。
樹上的知了鳴叫的聲音越來越大,就好像發出了可以收割的信號,男人們紛紛扎進田間揮鐮割麥,女人們或在家做飯、或往返田間送飯送水,充分做好後勤保障。
夏天的太陽毒辣又漫長,田裡的人們戴着草帽不停揮舞着鐮刀,右手一來一回,左手就攥了一把麥穗,所過之處身後堆起無數小小的整整齊齊的麥捆。黑色的汗水順着頭髮流過臉頰掉進土裡,背上的衣服濕透緊貼着皮膚,人們匆匆灌幾大口涼開水,伸一個懶腰之後又趕緊俯下身收割,沒有人敢停下來休息。金色的麥田裡疏疏散散都是人,大家朝着同一個方向收割,有的快有的慢,身後都是一堆堆擺放整齊的麥捆。
收麥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之所以不敢休息是因為明天的天氣可能有雨,必須要趕在雨落之前全部收割完畢,麥子要拉回麥場才能安心。如果遇上一場連續幾天的小雨,那還滯留在田裡的麥穗就會發芽,發芽後就會霉爛無法儲存了,八成也是吃不得了。那如果遇上一場狂風暴雨,原本直挺挺的小麥就會被打趴在地站不起來,飽滿的麥子也會被一顆顆打落在地上只剩下輕飄飄的麥穗殼。這可是一件相當恐怖的事情。聽說有一年鄰村王寡婦的麥子就沒來得及收被暴雨打了,雨停後王寡婦帶着孩子們坐在地裡邊哭邊用簸萁一堆堆撿麥子,真是可憐的很。
那個時候城裡也沒有很多工作機會,農村人也不興進城打工,村裡的青壯年會趁着麥子成熟季節趕年場掙點錢。縣城與縣城之間由於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微小差異,麥子成熟的時間也會有前後一個月的時間差。我爸爸年輕的時候也跟村裡的叔叔們趕過年場,他們騎着鳳凰牌二八大杠單車一路從海拔低的縣城收割到家,一天能收兩畝地,吃住都在主人家,那個時候的人大都樸實善良,下苦力的好好乾活,主人家好好招待,簡單短暫的僱傭關係沒有糾紛和不悅,都特別和氣和愉快。
二、麥場
在收麥子之前每年還有一個特別隆重的儀式,那就是割場。等候一場小雨過後,當地表被雨水打濕不再那麼堅硬的時候,爺爺會用鐮刀割掉場上多餘的雜草,然後鋪上一層往年打的薄薄的麥穗殼,用繩子套着碌碡(石碾子,一種用石頭鑿成的圓柱體)一遍一遍的碾壓,碾過的場更加堅硬平整,打掃的乾乾淨淨就等着小麥上場。
架子車被小麥擋的嚴嚴實實,只留下可以扶手的半一米長的車把,麻繩穿過車頂把一捆捆麥子和車把綁的結結實實的,車兩邊露出來的麥穗因豐滿而略微低下了頭,在月光下穿過關老爺廟穿過村裡的羊腸小道一路招搖着回了場。
從田裡拉回來的小麥會整整齊齊的堆放成在一起,人們會選一個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來碾場。早上天剛亮,一大家子就來到麥場,趁着空氣中還有潮濕的水汽兒,人們把一捆捆綁好的麥子從麥堆上扯下來三兩下撕掉打好的結,把麥穗桿均勻的鋪在場上,等到中午曬飽了太陽,曬到每一個麥殼都要自行炸開的時候開始輾場。
所謂碾場就是用拖拉機的車頭掛上石碌碡繞着場一圈一圈轉着碾壓麥穗,目的是把麥子從麥穗殼裏面分離出來。拖拉機突突突的聲音繞着麥場大概要持續十幾二十分鐘才能碾的差不多,之前張牙舞爪的麥秸稈此刻都服服帖帖的貼在場上,就好像淋了雨的頭髮一樣緊緊貼在頭皮上。
輾場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到這裡才是上半場碾完,拖拉機停在場邊司機下來休息,主家大人們這時候會迅速進入場內,人手一把鐵叉把碾平的麥秸稈全部翻過來,鄰居們這時候大多也會過來幫忙,小小的場上到處都是人,大伙兒迅速的翻完等待拖拉機再次進場。又是突突突的十幾分鐘繞圈碾一遍,碾完拖拉機師傅直奔鄰居家的麥場上開始新的一家碾麥。
碾麥子的拖拉機是非常稀有的,全村也就兩三個,拖拉機碾麥場就像如今的流水線,每個場多長時間都是固定的,在王二家耽擱了時間可能趙四家在天黑前就弄不完了,所以鄰居們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會賣力的互相幫忙,你家早點弄完我家也就能早點清場呀。
待下半場輾場也結束,拖拉機突突突的奔赴下一家,這邊緊張的起場就開始了,男女老少全家人一起上,我家那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起場專用工具車,後面是個一米多長的凸出方形扶手,主扶手可以扶正中間,左右兩側各一個副扶手,前面是五根長長的叉子,中間最長往兩邊稍短些,呈弧形分佈。爸爸扶着主扶手位置,哥哥們扶着側邊副扶手位置,遠遠的把叉子放低人跑起來叉過去就能叉起一大堆麥秸稈,來回奔跑七八趟就把麥場上大部分麥秸稈叉到角落去了,剩下邊邊角角叉不起來的則用鐵叉一點點叉,一會會場上只剩下滿滿當當的麥穗殼和藏在最下面的小麥了。
接下來一部分人去壘麥秸堆,一部分人繼續起場上的麥穗殼和麥子。壘麥秸堆可是有技巧的,先找一個中心點圍着中心點往上搭,一邊搭一邊踩,爸爸每次都是站在上面踩的人,其他人只管把麥秸稈往上叉,外圍鬆鬆垮垮的會被捋下來重新叉,一會會一個圓圓的類似屋頂的麥秸堆就起來了。一堆堆麥秸稈家家戶戶離不開,這可是做飯和燒炕的火引子呢。
起場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起麥穗殼和麥子相對簡單,就是把麥耙子翻過來把麥子推到場中間,前面推後面用竹掃帚掃,也是一會會就堆起一個麥子山堆,山堆起來了人們才能稍微喘口氣,坐下來歇會。如果運氣不好碰上雷雨天,那起場簡直跟打仗一樣,麥秸稈都來不及壘,所有人手忙腳亂東奔西跑趕緊先把小麥堆起來,拿塑料彩條布捂住,周圍還要壓上磚頭,這樣即使下雨水也不會滲透回去了。如果運氣好,等到傍晚熱氣消散起風了就可以揚場了,揚場的時候通常是男人負責揚,女人負責掃,揚場還是一項技術活,技術不行的還得請左鄰右舍的老把式來幫忙,草帽和墨鏡那是揚場必不可少的裝備。揚場的人站在上風口藉著風鏟起一木掀小麥高高的揚起,輕飄飄的麥穗殼就會被風吹到一邊,結結實實的小麥還是落在原地,但是有一部分麥穗殼也會落在原地,所以要在揚起的空擋趕緊用竹掃帚輕輕掃一下麥堆,把落下來的麥穗殼掃出去。兩個人必須要配合默契,就在一揚一掃一起一落間,慢慢的場上只留下了飽滿的麥子,麥穗殼像一個巨大的圓錐形,由近向遠拉出一條長長的尾巴。人們三兩下就把麥穗殼掃在一起裝蛇皮袋子里了,冬天煨炕它必不可少,有時候也可以混在飼料裏面給豬吃,給牛羊吃。
揚場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至此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程序,顆顆飽滿的小麥終於被剝離出來,看着一顆顆健康飽滿的小麥,人們心情舒暢喜悅之情不予言表。尤其是經歷過飢餓年代的老人們更是開心的合不攏嘴,家有餘糧,心裏不慌!
三、入倉
小麥碾完還需要晒乾、入倉。天氣好的時候大概需要三五天才能完全晒乾,當小麥捏着硬硬的掐不動,或者咬在嘴裏干酥酥的沒有水分,抓一把拋在地上發出乾脆的沒有沉悶的聲音,那就說明曬好了可以入倉了。
曬小麥相對而言是最輕鬆的事情了,也是每天一大早趁太陽剛下來還不熱,就得用耙子就小麥鋪耙開來,每一寸都要鋪均勻,不能鋪的太厚,太厚了太陽曬不透。等到十點後太陽就完全上來了,正經曬小麥的時間到了,爺爺總是每隔一小時就去翻一遍小麥,確保能夠曬得快速均勻。我也喜歡翻小麥,帶上草帽打着赤腳,踩在麥子里暖洋洋的也痒痒的,木耙子一下一下犁過去麥子發出刷啦刷啦的清脆聲,一縷縷麥子就像一道道田壟,整整齊齊的排列在麥場,看起來特別舒心。
等到麥子全部晒乾了那就該裝包入倉了,一個人撐口袋,一個人用木掀攬起往裡倒,撐口袋往往都是小孩子的活,面前的泥土氣息夾着新鮮的麥香味不停的往鼻孔里鑽。裝好的小麥也並不用麻袋儲存,而是會扛到窯洞里全部再倒進鐵皮糧倉里。鐵皮糧倉底部會用磚鋪一層墊高,磚打掃得乾乾淨淨,然後放上鐵皮糧倉,糧倉底部和四周會鋪上塑料紙,一切準備就緒就等着新糧入倉了。用鐵皮糧倉儲存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潮、防蟲、防鼠,而且還省空間,如果是袋子直接儲存,不出幾個月袋子就會被老鼠咬的全是窟窿麥子撒漏一地。糧倉裝滿了糧食,爸爸還會用腳使勁踹幾下糧倉,以保證壓的更緊實一些,等到實在裝不下了,媽媽就用塑料紙把上面也封嚴實,壓上磚頭木塊等東西,這樣老鼠也不能輕易進去了。
糧倉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曬麥子期間每天晚上爸爸都要睡在場上,以防下雨也避免有人偷麥子。那個時候沒有摺疊床,爸爸會把架子車放在場邊取掉軲轆就是個簡易狹窄的床板了,鋪上褥子蓋上被子也能甜甜的睡一晚上。
夏天的夜晚涼快舒服,天上的星星明亮高遠,夏蟲叫的清脆又歡快,家家都在曬場,三三兩兩的人們坐着聊天南海北或者家長里短,我總喜歡靜靜的坐着聽大人們聊天,微風拂過臉龐,這感覺太美好了!
四、拾麥
等到麥子入倉夏收結束,人們終於可以閑下來了,這段時間緊張繁重的勞作讓人們累的直不起腰,只想好好的放鬆一下。
但是老人們總是節約的,奶奶就會帶着我們幾個孩子去地里拾麥子,收割過的麥地還會遺留許多疏疏散散的麥穗,它們孤零零的躺在那裡需要有個好的歸宿。我們胳膊上挎着籃子,彎着腰一根一根的撿起放進籃子里,小孩子總是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有時候大中午也出去,還會和鄰居小姐妹們比賽看誰拾的快,也生怕自己慢了那些麥穗就會被別人拾回家去。
拾麥穗並不是一個好差事,夏天天氣很熱,雖然比起割麥子的辛苦算不得什麼,但是也會熱的滿頭大汗,有時候汗水流進眼睛裏刺的眼睛火辣辣的疼。腳下的麥茬子也實在是礙事,硬挺挺的戳在地面上,有時候不小心就會把腳面劃傷,也是一陣一陣的疼。還有麥芒在太陽底下曬飽了會顯得更加的鋒利,扎到手背上也是把人扎的很煩躁,手就像觸電一樣會馬上彈開。有時候拾大半天也拾不了幾把麥穗,但是心裏卻是特別高興的。
拾回去的小麥我們會單獨碾,有時候甚至少到用不上任何工具只需要用腳踩,趕得上趟的就跟大部隊入倉了,趕不上或者脫粒脫不幹凈的就拿去餵雞了。
五、寫在後面
十幾二十年過去了,當我再次回憶起來這些場景時,久遠的就像過了大半輩子,當年鄰居家的老爺爺老奶奶早已雙雙過世,老屋子不復存在,麥場消失殆盡,帶給我童年無限歡樂的花草樹木一個都不見了,我和爸爸媽媽勞作多年的果園也砍掉了。
只有那塊地還在,可是也僅僅只剩了一塊地,寄託我整個童年歡樂時光的載體幾乎都消失了,每當我再看到那塊地總有一種悵然若失恍如隔世的感覺。雖然它們在現實世界裏消失了,但我還會時常想起努力回憶,用文字一點一滴記錄過去的舊時光,證明它們曾經多麼真實的存在過,證明它們在我的童年生活里留下多麼深刻的印記。
時代在變遷,生活方式在不斷變化,未來只會越來越好,而舊時光也不會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