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轉眼間,高中同學分別已經三十年。前些天,同學郝參加省委黨校縣干班學習,分別多年的幾個同學們也就有緣相聚在一起。
大家久別重逢,歡聚一堂,心情都十分激動,十分高興。有的同學高中畢業後初次見面,激動的心情更是無以言表。從當年那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變成了老氣橫秋的中年人,從當年那個略帶羞澀的少女變成了孩子的媽媽,當年的熱血青年,如今都已年過不惑,經歷了生活的坎坷和磨難,經過了歲月的滄桑和洗禮,每個人的心裏都充滿了無限的感慨。這裏面有既對生活的無奈,也有對生命的感悟;既有對命運的抗爭,又有對生活的憧憬。
時光如白駒過隙,彈指一揮間,已經過了三十年。今天大家相聚在一起,禁不住又想起了過去的點點滴滴,彷彿又回到了昨天,一切都是那麼遙遠,但卻又是那麼親切、真實自然、精彩動人。那純真而火熱的學生時代,曾經有我們快樂無憂的身影;忘不了,那相見時的笑臉;忘不了,那分別時的留戀。兩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是短暫的,但在我們的生命中,卻是燦爛的。我們相遇、相識、相知,我們關心、幫助、勉勵,友誼之花盛開在我們心中。不管歲月怎樣流逝,不管生活怎樣變故,不變的是我們心中的情意,不變的是我們心中的夢想。久別重逢的相聚,沒有任何生疏,任何隔閡,那種關切的神情溢於言表,彷彿大家從來就不曾分開過。
人的一生,會經歷各色各樣的生活,會有各種美好或痛苦的體會,然而,伴隨你的體會和生活的,總有一些事,讓人難以忘懷,總有一些人,讓人無法忘卻。記得我就讀時的中學是一所鄉村中學,那時候有幸考取大學或至今生活還算不錯的,幾乎都是父母從省城或從縣城下放到當地鄉政府、工廠、或兵工廠醫院的,尤其是在省城聚會,同學更是寥寥無幾,但多年前的一段經歷,譬如很多年前的一個人,或是一件事,都會鉤起人們的懷舊心理,都會對過去的人或事憧憬嚮往或耿耿於懷,所以在人生必須要經歷的學生時期就顯得彌足珍貴起來……
我的中學同學中最具有號召力,最豪爽的,是我的同學加戰友郝和另一個已到上海發展的同學龔,郝高中畢業後參軍,還參加過對越自衛還擊戰,前幾年從人武部部長崗位轉業安置到萍鄉市政府任職,是個大氣謙和,懂得感恩回報的人。他對同學的真誠、熱情是所有同學都無法企及的,我曾經與我同事一行數人到他所在的城市遊玩,他的盛情款待給我留下深刻的記憶。龔當時是我們班最調皮的學生,高中畢業後在當地的兵工廠從事銷售工作,兵工廠搬遷至南昌後,由於國營兵工企業不景氣,他隨後便到上海發展,居說在上海混得不錯,還做了老闆,他的活潑俏皮最是令人難忘。
與我同桌的同學張,性格內向,比較低調,凡事講求一板一眼。高考失利後參加補習班並考取了大學,直至讀到博士,現在國外做援外工作的他,雖然婚姻經歷過挫傷與磨難,但他在學習上的一絲不苟與勤奮刻苦是我們同學中最為突出的。
同學鍾,師專畢業後在縣中任教,後來棄理從文考取了研究生,畢業後他和妻子都調到了省城一所大學及附中任教,這倆口子不光通過自身努力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還教子有方,前年兒子考到國外念大學去了,很是令人羨慕。
同學劉,師範畢業後分配不理想,後來他父親落實政策回到南昌,他便頂替父親的職位,在省城一家設計院從事行政工作。
同學楊是我的鄰居加同學,他復讀後考取大學,畢業後安於現狀,在縣政府機關任職,他的兩個哥哥補習後都考取了重點大學並出國留學,而他的低調平和,與世無爭是我們許多人都做不到的。
早我們兩屆的同學熊,是我的小學老師的女兒,她學生時代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韌勁一直為同學們津津樂道,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可惜她高考怯場,復讀了五年才考取了四川大學,現在省直機關任職的她,是我們同學在政界職位混得最高的。
同學張的父母是省城下放到當地的,她的父親在兵工醫院當院長,從小嬌生慣養在家排老末的她,因哥哥參加自衛還擊戰犧牲而入伍,但在野戰部隊的幾年錘鍊,造就了她堅韌豁達的性格,離異十多年一直單身的她,把具有語言天賦的女兒培養成精通多國語言的佼佼者。她的熱情大方尤為人稱道,在省級一家知名醫院當醫生的她,總是不厭其煩的幫助那些帶着鄉音的就醫者,儘管她不是本地人,但在當地生活十六年的歲月烙印,使她有着一份難以割捨的鄉音鄉情。同學劉,高考失利後考干進了縣政府任職,畢業後我們基本沒有聯繫,前幾年她有過幾年在師大任輔導員的經歷,我們之間的交往便密切起來,期間我幫她牽線而成就了她現在的婚姻,我在南昌的中學同學也就多了一個能說會道、熱情爽朗的她。
同學陳,技校畢業後分配到新鋼工作,她經歷過癌症的侵擾,婚姻的不順,她的人生經歷坎坷多難,但她的堅韌與樂觀,卻成就了她的人生,也使她的人生不乏精彩之處。她父親在文革期間被打成右派而舉家遷到離鄉鎮還有十多里山路不通車的一個小山村裡,我中學時曾到她那山裡的老家吃住過數日,熱情好客的她及家人,讓我有幸體驗真情與新鮮感,也讓那份溫馨的印記依然真切而綿長。值得自豪的是,她讀中學時用自己學到的很有限的知識,輔導當時小學畢業後很早就輟學回鄉務農的哥哥,她的哥哥因此也考上了中專,中專畢業後又直接考取了博士,這在當地被傳為佳話。她的兒子聰明而自立,在新余當地的學生中小有名氣,前年也輕鬆考取了重點大學。
同學楊是我的鄰居加同學,衛校畢業後分配在縣醫院工作,很多年,我只要一回到老家,第一個就想到的就是找她,可惜往後的若干年間陰差陽錯,我總是找不着她,這份同學情也慢慢地淡了。
同學楊,是我們中學校長的女兒,師專畢業後在縣中當教師,據說她命運多舛,她不但婚姻不順,而且在得了類風濕關節炎後導致了癱瘓(現已去世)。她的不幸遭遇令我不禁感慨萬千,我有今天其實與她是分不開的,記得在我小學畢業那年,按規定我們這些職工子弟小學畢業的學生都將進入當年新成立的職工子弟中學,在臨報名當天去學校的路上我的一念之別,而找着了小學與我同過兩年學的她,在她母親的幫助下,我和幾個同學順利進入了在當地教學質量相對好些的鄉中學就讀,也有幸作為學校應屆高中生參加高考首批被錄取的幸運者之一。
高中期間我在縣一中插班讀了一個月的書,認識的同學少之又少,但我卻深刻體味到城鄉之間的差別,三十年間,我能數出的中學同學中,相對聚過幾次的也就這些,而縣一中的同學,活出的卻是另一番風采,很多時候,我愛人同學聚會總會叫上我,其中也有幾個曾經是我在縣一中的同學,他們中不乏成功人士,他們似乎活出的是另一種風格,另一個層次,他們的生活精彩而豐富。
不一樣的生活空間,不一樣的展示平台,我時常覺得在自己的學生經歷中有一種缺失感,或許是小小的鄉村中學限制了人的思維發展,當然師資有限,眼界也有限,而真正能通過讀書走出來的人自然也是少之又少,本來人與人就是不一樣,認真分析每個人不同的命運落差就會發現,除了個人因素外,因「出身低微」而導致的命運落差,是我們目前情況下個人能力無力改變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個人因城鄉差異的命運落差會縮減甚至消除。
人生多少三十年. 歲月的滄桑,湮沒了年少的輕狂。當青春不再,風華逝去,回首過往,幾多惆悵,幾多心酸。一次次的嘗試和經歷,一次次的付出和收穫,一次次的挫敗和成功,如今看來都是那麼的順其自然,卻是人生給予我們的最美好的一段歷程,無論你在這段歷程中失去了,得到了,成功了,失敗了,美好了,還是痛苦了,那一切的經歷和磨鍊都是一生中最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