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韻之
屈指算來,我在山稻園居住的日子也快一年了。按理說本該心平氣和成自然了,然而,近來卻有一種說不出的焦慮和不安,不時地侵擾着那破碎卻已平靜的心境。是的,人近花甲,我再也不想去做一個時代的焦慮者了,我只想做一個心平氣和的守望者。我需要一種能給我安靜但又不孤獨的力量。為此,我想到了音樂的相伴,因為只有它才能給人安靜而又不孤獨。
有人說,音樂不是讓你「懂」的,只需要你去感受。我年輕上學的時候學過一點點音樂,只是自已沒有天份,始終仍是門外漢一個,但我始終不排斥音樂,就連當年教我音樂的老師,四十年過去了,我們還保持着聯繫。她是一位相當不錯的音樂人。很早以前就聽她說過:不懂得音樂欣賞,終究是人生的一憾。其實欣賞音樂並不難,音樂能先讓你身體、神經生理上放鬆,然後再是心理上的愉悅、感動、歡快或憂傷等等。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沒把她的教誨當成一回事,也從未去真正體驗音樂欣賞的味兒。現在看來,真的有必要好好地去體驗體驗了。
對流行音樂,我沒太大的興趣,甚至從心裏還有些排斥。我想還是去接觸接觸經典的為好。說到經典,《梁祝》自然是一定要聽的,據說西崎崇子演奏的是最好。除了《梁祝》,更多的似乎都是國外的了,好在音樂無國界,能夠給我安靜的力量就行,當然能夠撫慰內心、拯救靈魂,讓人高尚自然是最好的了。
記得老師曾經說過,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21-25號、巴赫的《平均律》、肖邦的《夜曲》、德沃廈克的《新世界交響曲》、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還有舒伯特的《音樂瞬間》和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等都比較適合剛入門的欣賞。我想我該從此起步,爭取早日能去欣賞:卡爾·奧爾夫的《博伊倫之歌》,那是寫人們爭脫束縛衝出黑暗,對自由嚮往和對愛情幻想的;克萊伯的《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那是希望人們用薇笑去面對深秋,面對蕭瑟的;馬斯卡奈的《鄉村騎士》間奏曲,那是給人靈魂洗澡的。還有柴可夫斯基的《笫一鋼琴協奏曲》,那是給人希望的旋律;最後再去欣賞克倫貝勒的《德意志安魂曲》,它能把人蘊藏最深的悲憫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對心靈撫慰。
好了,是該把城裡宅子里那套閑置多年的音響搬過來了,我該有音樂相伴。但願它還能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