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溝通視窗不是知識的詛咒
不要給事物歸因太強的本質,正是自由的源頭。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至高形式。蕭伯納說,溝通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人認為已經溝通過了。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人折磨人,而是溝通障礙折磨人。
我們所理解的,未必是對方真正想表述的,而我們所表述的也未必是對方想要理解的。單方面地思考,只觀其表,得出的結論並不是客觀的,還可能是錯誤的。只有多角度看問題,而且又能把各個面組合起來,全面分析事物整體的形象,你才能認清事物的真面目。
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已經表達的很清楚了,但對方就是無法理解。這和每個人的表達與理解能力息息相關。想與他人建立有效溝通,就需要我們懂得溝通視窗。
溝通視窗,第一是自己知道,第二是自己不知道,第三是別人知道,第四是別人不知道,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叫公開象限,比如明星,馬雲等。
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叫隱私象限,分三層,最底層叫dds,是deep dark secrets又深又黑的秘密,中間層是不好意思說的,發現別人犯錯不好意思說,我覺得這應該是高情商的表現。
如果按照自己的思路敲一首歌出來,旋律在自己腦海里很清晰,但是讓別人一下就聽出來的可能性很小,所有如果想向別人表達一件事需要你把事情明白的告訴對方,不要讓對方猜你的想法,不過我覺得應該分情況,對於安排工作和指令應該清楚的告訴下級或對方,如果是對方的錯誤或因閱歷和情商低所造成的失誤應該就像敲歌一樣,需要他自己領會了,哈弗教授給這種現象取名叫知識的詛咒。
第五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叫盲點象限,這需要多聽朋友或親近的人對自己說的實話,或從對你有意見和偏見的人哪裡得知,然後加以分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02 偏見視角是溝通障礙所在
另外人與人之間唯一的壁壘就是認知,不同認知層次的人很難做到認知統一。如果我們總想讓所有人都認可自己,那就是認知低下的體現。
郭德綱說過內行和外行辯論那就是外行,比如我和火箭科學家說,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認為得燒柴,最好是煤,煤還得選精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科學家,要是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輸了。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形成的認知觀念也是天差地別的。就像我們小時候在某個院子里見到的一些建築物,當時給我們的感覺非常的高大,如果往後再也沒有見過這個建築物,那麼在我們的記憶里會一直保存當時的所見所聞。
這時有人告訴我們,其實我們所說的建築物並沒有那麼高大,他是站在當下的視角給出的反饋,而我們會立馬反駁。因為這個建築物一直存在我們的原始記憶中,只是我們忽略了自身視角問題。
如果我們再回到當時的院子里,以現在的視角再次觀察這個建築物,我們會發現建築物其實並沒有那麼高大。因為視角的不同,是造成雙方堅持己見的重要原因。
我們通過眼睛觀察到的,並不一定是事物的真相,這跟我們的視角和認知有很大的相關性。就像我們看到一個臉上有着非常明顯刀疤的陌生人,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會很不好,甚至會有很重的防備心理。
但如果告訴我們,這是一位和歹徒英勇搏鬥而受傷的人民警察,我們是否會為之前的偏見感到愧疚?當我們再次見到這位英勇的警察時,之前那種用有色眼鏡看待的防備心理是否會蕩然無存?
這就是我們認知缺陷而導致的偏見視角,最近網上流傳着一首調侃這種現象的歌曲。我害怕鬼,但鬼卻未傷害我分毫。我不害怕人,卻被人傷害的遍體鱗傷。
很多天下事,沒有標準答案,請關注人的多樣性,事的多樣性,別拿任何標準,強加於人。我們了解的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的渺小。小時候總覺得自己很重要,身邊的人都是圍着自己轉,從沒想過相對於這個世界自己有多麼的渺小。
03 認清自己,溝通無礙
當我們依靠在父母的辟護下,依然不會發現自己的渺小。只有當我們真正的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會發現這個世界真的不是那麼友善。我們認為重要的不得了的事情,相對於他人或許還沒有他們丟的一百元錢重要。
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人在乎我們,只有我們自己在乎自己。感同身受是一種安慰的說辭,我們欣然接受就好,不要想着產生共情心理。
對於事發的自己,他人可能轉頭就忘記了一切,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了。沒有人會去關注與自己無任何利益的事情,不是人性的冷漠,而是生存的定律。
昨天越來越多,明天越來越少了,高興也好,悲傷也罷,接受它的事與願違。困着我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的心。告訴自己關於悲傷,能挺過去的都是願意好起來的人。
我們只有自己先活明白了,才能了解溝通的本質。溝通不是把自己的思維強加於人,人性是共通的,我們無法了解他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不了解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說在我們要求他人時,想想我們願意接受這樣的事情嗎?
如果必須讓自己接受這樣的事情,那麼怎樣做才能讓自己心甘情願?我們想要的所有答案,都可以從自身尋找。因為這個世界不是屬於有錢人,也不是屬於有賢人,而是屬於有心人。用心溝通,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