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雨陽,CMP 會展BEN2025年05月14日 08:15 北京
數字化轉型失敗的企業中,
一個普遍的問題是把數字化本身當成了目的,
只完成了數字化,
而沒做一件更為重要的事。
活動數據分三大類
數據是對客觀事實的記錄或表示,數據代表着事實;大數據是行為和信息的記錄,自2008年出現以來拓展了傳統數據的視野。
傳統數據價值密度較高,通常每個數據都有其明確的意義和用途;大數據價值密度相對較低,常常需要從大量的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
傳統統計數據在研究諸如潛變量等複雜變量方面具有優勢,大數據目前大都是可觀測變量,兩者可以互補。
活動數據是指影響活動效果的一系列數據,代表着活動過程中各種指標的特徵,對活動效果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活動數據按其功能,可以分為活動需求數據、活動運營數據、活動評估數據等。
活動需求數據代表着活動市場的特徵,它為活動策劃提供依據。
活動運營數據代表着活動的交付質量,它是客人可以直接感受到的部分。
活動評估數據是衡量活動效果的標準,它檢驗着活動是否滿足了各方的動機,滿足到了什麼程度。
數字經濟是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在數字技術基礎上,通過對數據的開發、認知、高效處理和利用來提高項目管理和過程管理的效率,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
疫情期間,清華大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今後不以數字經濟為經濟增長點的國家或企業,必然走向衰落。未來最大的財富不再是煤炭、石油、礦藏,而是數據;最大的資本不再是金錢、銀行,而是對數據的開發和認知能力。
5G是數字技術,它實現了更快的數據傳輸、更安全的網絡連接,但它只是一種工具,相對於3G或4G,5G相當於把算盤換成計算器。
數字化是5G+,是如何科學有效地利用5G技術處理數據,讓數據為企業決策、產品策劃、市場營銷、評估產品質量服務。
數字化轉型,為何多數企業是失敗的?
企業的數字化過程並不容易。
根據McKinsey公司的調查數據,全球企業在其數字化轉型中,有70%的企業是以失敗告終的,成功者是相對少數。
轉型失敗的企業中,一個普遍的問題是他們把數字化本身當成了目的,只完成了數字化,卻忽視了數字化之後對數據的解讀、開發和利用數據創新的能力。
這個是目前企業數字化過程中普遍面臨的挑戰,好像和開餐廳的成功概率差不多,能活下來、可持續發展的也就30%左右,70%左右的餐廳是倒閉後被重新裝修的。
與活動效果有關的數據大都具有心理學特徵
進入新世紀以來,活動體驗越來越受到關注,因為這體驗與活動效果密切相關,美國活動界為此提出了「共情」、「右腦產品」、「認知靈活性」等概念。
筆者認為,這些圍繞體驗的概念都和心理學有關;與活動效果有關的數據大都具有心理學特徵。
在前人和先賢的心理學研究基礎上,筆者提出了活動認同(Event Identity)、活動歸屬感(Event Belongingness)、活動投入(Event Engagement)、活動情商(Event EQ)等新概念,認為這些概念是活動效果的預測因子,而上個世紀前半葉中國歷史上紅色活動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些因子對革命成功的貢獻率,但是我們缺少這方面的理論研究數據,歷史上的沒有,現實中的也沒有。
活動為客人設計經歷,讓客人從經歷中獲得體驗,體驗的作用遠超傳統意義上的娛樂,它讓人在經歷中產生改變。
梅拉賓法則(7-38-55法則)告訴我們,活動體驗對活動效果的貢獻率超過了活動內容。
活動需要從內容和體驗兩方面來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為客人提供活動價值。從活動認同、活動歸屬感、活動情商、活動投入這些因子的功能來看,其定性研究可以促進形成活動的新質生產力,其定量研究可為活動業數字化、活動建模及智能化提供數據支撐。
閱讀作者的另一篇文章:會展活動效果不好?因為忽視了「活動認同」
(本文小標題和圖片由會展BEN添加)
什麼是梅拉賓法則?
梅拉賓法則(7-38-55法則)是由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賓提出的溝通理論,揭示了人際交流中不同要素的影響力佔比:
7%的信息通過語言內容傳遞,38%依賴語調、語速等聲音要素,55%則由肢體語言(如表情、姿態)決定。
該法則強調,非語言信號對情感傳遞起決定性作用。例如,真誠的微笑、開放的姿態能增強信任感,而封閉式肢體動作(如雙臂交叉)易引發疏離。
*本內容由會展BEN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