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K抑製劑治療失敗後的治療調整策略:JAK抑製劑vs.生物製劑 | 研究速遞

2022年10月11日20:33:53 科學 1971
JAK抑製劑治療失敗後的治療調整策略:JAK抑製劑vs.生物製劑 | 研究速遞 - 天天要聞

醫脈通編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風濕領域頂級期刊Ann Rheum Dis.近期發表一項研究,探討「首個JAKi失敗後RA患者的最佳治療策略」。

研究中,停用JAKi後換用其他JAKi或bDMARDs在降低疾病活動度方面具有

相似效果,然而在校正分析中,換用其他JAKi治療的藥物留存率更高

。但是,如果之前因為JAKi的不良事件而停葯,那麼後續JAKi治療也更有可能因為這一原因停葯。

隨着Janus激酶抑製劑(JAKi)的出現,類風濕關節炎(RA)的治療藥物進一步擴大。具有不同作用靶點的JAKi相繼問世,使得RA患者對首個JAKi應答不佳後使用其他JAKi成為可能。臨床實踐中,JAKi主要用於生物製劑改善病情抗風濕葯(bDMARDs)治療失敗的RA患者。然而,對於首個JAKi治療失敗的患者,後續換用其他JAKi還是bDMARDs,尚缺少療效數據以指導臨床決策。

近日,風濕領域頂級期刊Ann Rheum Dis.發表一項研究,國外學者根據JAK-pot項目的數據,比較了JAKi或bDMARDs在首個JAKi失敗後的RA患者中的療效。

研究方法

本項研究數據來源於17個國家註冊中心的國際合作項目(JAK- pot),匯總收集了JAKi治療失敗且隨後接受其他JAKi(JAKi循環組,n=365)或bDMARDs(換用生物製劑組,n=1635)治療的RA患者的數據。主要結果是藥物留存率,次要結果是停葯原因和臨床疾病活動度指數(CDAI)隨時間的變化。採用Kaplan- Meier和cox回歸分析校正藥物留存率的潛在混雜因素,使用線性回歸模型模擬CDAI隨時間的變化,並校正混雜因素。

研究結果

與換用生物製劑的患者相比,JAKi循環組患者年齡更大,病程更長,血清陽性更多,既往bDMARDs治療史更多,首個JAKi治療的時間更長。大部分患者使用托法替布(61.5%)或巴瑞替尼(37.2%)作為首個JAKi,烏帕替尼或filgotinib的使用有限(1.4%)。

後續使用其他JAKi的患者藥物留存率更高

基於2年的隨訪數據,兩種治療策略顯示出相似的藥物留存率(圖1)。然而,校正混雜因素後,與換用生物製劑組相比,JAKi循環組的藥物留存率顯著升高,停葯的HR為0.82(95% CI :0.68-0.99,p=0.04)。

JAK抑製劑治療失敗後的治療調整策略:JAK抑製劑vs.生物製劑 | 研究速遞 - 天天要聞

圖1 總體停用的Kaplan-Meier曲線

後續治療的停葯原因與首個JAKi的停葯原因有關

分析顯示,停用首個 JAKi 的原因是缺乏療效時,後續兩種治療組中的大多數患者也會因療效不佳而停葯。如果首個JAKi因不良事件(AE)而停用,那麼後續JAKi治療也更有可能因AE而停葯。

兩種治療策略對CDAI的改善相當

12個月的隨訪數據中,兩種治療策略對患者CDAI的改善相當。JAKi循環組的平均CDAI改善為10.8(95%CI:3.4-18.2),而換用生物製劑組的平均CDAI改善為10.4(95%CI:3.1-17.7)(p=0.79)。

研究結論

目前對於JAKi治療失敗後RA患者的管理建議,幾乎沒有臨床證據支持。這項大型國際觀察性研究調查了首個JAKi失敗後RA患者的最佳治療策略。研究發現,停用JAKi後,換用其他JAKi或bDMARDs在降低疾病活動度方面具有相似效果,而在校正分析中,換用其他JAKi治療的藥物留存率略高。然而,當首個JAKi因為不良事件而停用時,後續JAKi更有可能也會因為不良事件而停用。這可能提示,對於因不良事件而停用JAKi的患者換用bDMARDs可能是一個更合理的選擇

參考文獻:Pombo-Suarez M, Sanchez-Piedra C, Gómez-Reino J,et al. After JAK inhibitor failure: to cycle or to switch, that is the question - data from the JAK-pot collaboration of registries[J]. Ann Rheum Dis. 2022 Sep 13:annrheumdis-2022-222835. doi: 10.1136/ard-2022-22283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6100351.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 天天要聞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暨胃腸手術功能保護研究中心新技術應用沙龍上,一款名為DeepGuide的手術導航系統對外發佈。該系統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使胃腸腫瘤手術的系膜完整率從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術應用沙龍現場。甄曉洲...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佈 - 天天要聞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佈

中新網嘉興5月13日電(記者 王逸飛)13日,在浙江嘉善舉行的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佈,這也是長三角首張跨域「生物多樣性圖譜」。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現場。浙江省生態...
11000年前的冒險,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類北遷傳奇 - 天天要聞

11000年前的冒險,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類北遷傳奇

在蘇格蘭斯凱島發現的水下石圈和石器時代工具顯示,約11000年前,人類已踏足如今的蘇格蘭北部。 這一發現表明,史前人類勇敢穿越蘇格蘭北部冰川肆虐、海岸線變幻莫測的險境,向北遷徙的距離遠超此....
探訪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430餘項顛覆性技術項目展「科創雄心」 - 天天要聞

探訪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430餘項顛覆性技術項目展「科創雄心」

極目新聞記者 榮枚「因聚而變,惟創則新」。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浪潮下,這句充滿力量的話語成為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的生動註腳。5月13日,「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湖北行報道團走進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進入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展廳中央屹立着一棵「科創之樹」。「勞動者」人形機械人、高產高蛋白宜...
中國創面修復學科發起者之一陸樹良教授逝世,享年64歲 - 天天要聞

中國創面修復學科發起者之一陸樹良教授逝世,享年64歲

沉痛悼念陸樹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創面修復中心主任、上海市燒傷研究所原所長,《中華燒傷與創面修複雜志》常務編輯委員,中國創面修復學科發起者之一陸樹良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2日13時05分在瑞金醫院逝世,享年64歲。陸樹良教授專註於燒傷診療、創面修復及組織再生等學術研究,曾主持國家「...
阿司匹林在蘭花種養中的科學應用 - 天天要聞

阿司匹林在蘭花種養中的科學應用

在蘭花種植領域,一種看似「跨界」的養護方法正逐漸被蘭友們接受——利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促進蘭花生長、增強抗性。這一方法看似神奇,實則蘊含著植物生理學的科學原理。本文將從成分解析、作用機制、應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方面,系統闡述阿司匹林在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