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神盾」到「航母帶刀侍衛」,看海口艦的光榮與夢想

「後浪」奔涌,「前浪」不息

■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雷彬

時代,給我們刻下清晰的印記。

一張照片、一個物件、一句流行語,往往能勾勒出一代人的群像。對於一艘戰艦來說,時代的印記,往往刻在它的航跡里——

48萬多海里,這是海軍海口艦的航程數。今年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當媒體公布這一數據時,不少軍迷感嘆:這艘曾經聲名赫赫的「國產新型導彈驅逐艦」,可謂歷盡千帆,鋒芒依舊。

茨威格說: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打開時光捲軸,回顧海口艦的航跡,我們捕捉到這樣一些鏡頭:

2003年10月,海口艦下水試航,兩年後,正式交付海軍。作為我國第一代國產新型導彈驅逐艦,海口艦從誕生之日起,就備受矚目。人們給它起了一個響亮的綽號:「中華神盾」。

2008年12月,海口艦解纜起航,奔赴亞丁灣,執行人民海軍首次海外護航任務,創下連續航行124天不靠港的紀錄。後來,他們又多次完成護航、出訪、海上搜救等重大任務,航跡遍布四大洲三大洋,向世界展示了我軍和平之師、文明之師、威武之師的良好形象。

深藍大海上,海口艦曾參加30多次重大演習,創造了人民海軍多個首次和第一,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二等功。2018年,海口艦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成為全國先進典型、「明星戰艦」……

時勢造英雄。海口艦的航跡,是艦上每名官兵的夢想與中國夢、強軍夢同頻共振的生動寫照。

強軍10年,人民海軍武器裝備加速更新換代,越來越多噸位更大、戰鬥力更強的新型艦艇陸續下水。在「新晉網紅」面前,海口艦這艘曾經的「明星戰艦」,如今迎來了時代賦予它的新定位、新角色。

「後浪」奔涌,「前浪」不息。再次走上海口艦,我們欣喜地發現,這幾年,海口艦官兵一直保持着一種奮進的昂揚與自信。

這,也正是一艘戰艦勇闖大洋磨礪出的優秀品質。

在媒體的聚光燈下,海口艦的動人故事廣為流傳。作者提供

一艘「明星戰艦」的光榮與夢想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雷彬 李維 通訊員 王健

處在時代的洪流中,

唯有自強不息,才能中流擊水

或早或晚,海口艦官兵大都察覺到了一絲變化。

二級軍士長李衛華是該艦首批艦員。不同的是,他的經歷更加豐富,感受也更深刻。

來到海口艦之前,李衛華在一艘排水量約1600噸的老護衛艦服役,「睡覺都要掛在牆上」。第一次看到海口艦龐大的身軀、流線型的艦體、現代化的裝備,他在日記中用「氣宇軒昂」來形容。

李衛華始終忘不了,成為海口艦艦員帶給他的光榮與自豪——

出港訓練時,海口艦一拉汽笛,聲音要比其他艦船更加雄渾響亮。這時候,兄弟單位官兵都會跑出來,伏在欄杆上欣賞這艘現代化戰艦。

首次護航,他們荷槍實彈奔赴亞丁灣,與海盜鬥智斗勇,接護被劫船員。船員們用紅色油漆,在甲板上寫出巨大的「祖國萬歲」,所有人都紅了眼眶。

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後,作為宣講報告團的一員,李衛華奔赴全國各地宣講海口艦的故事。鋪天蓋地的報道中,全是他熟悉的戰友面孔……

從1600噸到6000多噸,剛登上海口艦時,李衛華就感覺到了一股撲面而來的時代浪潮。那時候,他沒有想到,後面還有更加澎湃的巨浪——

這些年,人民海軍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艦艇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短短10餘年,海口艦已從當初引人注目的「新生代」,變成了海軍艦艇中的「老大哥」。

如今,看到新型戰艦鳴着汽笛,帶着全新任務出港,李衛華也會像當年其他單位戰友看他們一樣,忍不住多看兩眼。

其實,李衛華並非虛榮。他在意的是,作為軍人「存在的價值」。

前兩年的一次演練,官兵們摩拳擦掌,準備像以往一樣大顯身手。結果,通知下來,上級安排給海口艦的任務是「掃海警戒」。

也許是長期掌控火力的人,性子都相對火爆。作為海口艦艦空導彈區隊長,在李衛華眼裡,這個任務就是簡單的海上巡邏,相當於被排除在「戰場」之外。

從戰場主力變成掃海隊員,李衛華感覺「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相比之下,雷達技師劉奇興看得比較淡。小時候,在農田裡勞作,母親常跟他說:「無論啥時候,活兒都是要有人乾的,不能挑三揀四……」

當上海軍後,劉奇興始終保持着這份淳樸。在他看來,時代在發展,海軍在進步,人和艦都不可避免地要有新舊交替。無論萬眾矚目還是默默無聞,「當兵的,要聽令行事」。

秉持這個理念,劉奇興始終默默耕耘在自己的崗位上。這些年,他隨海口艦走南闖北,能力層級不斷提升。如今,他已經從一個山裡娃成長為人民海軍二級軍士長。

對於海口艦的價值,劉奇興從不懷疑:「就像以前看碟,DVD出來了,VCD不也照樣能看嗎?」能看就是好碟,能打仗就是好艦,這是劉奇興的邏輯。

當新聞媒體不再聚焦,當聚光燈已然撤去,當人們關注的目光慢慢轉移,一艘「明星戰艦」也迎來了它的後典型時代。

在海口艦政委張浩眼裡,大家專業不同、經歷不同、思維模式也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共同承載着這艘戰艦的光榮與夢想。

「處在時代的洪流中,唯有自強不息,才能中流擊水。」張浩說。

練出了多少本事,

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現在我們連護航都很少參加了!」當初,胡雨村奔着「護航打海盜」上的海口艦;如今已是下士的他,連國門都沒有出過。

胡雨村之所以敢於語出驚人,是因為講台前貼了4個字——「吐槽大會」。

有段時間,官兵的意見不斷傳到政委張浩的耳朵里。張浩思來想去,最終決定:既然有那麼多意見,索性讓官兵大聲說出來。不久,海口艦「吐槽大會」應運而生。

不過,張浩的目的不僅是讓官兵發泄情緒那麼簡單:在籌辦「吐槽大會」的同時,另一場活動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他給它取名「時光故事會」。

胡雨村走下「吐槽大會」後不到兩天,一級軍士長王東走上「時光故事會」講台。

王東沒有講太多出國見聞、遠海美景,而是把重心放在了與海盜鬥爭中錘鍊出的20多套戰法上。

「當年我們在亞丁灣積累的許多經驗方法,現在去護航的戰友依然在用,這難道不值得我們自豪嗎?」王東說,對於一艘戰艦、一名水兵來說,重要的不是參加什麼活動,而是練出了多少本事,「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王東的話,引起戰友們強烈共鳴。這正是張浩想要的效果。後來在此基礎上,海口艦官兵又組織了多場「新老水兵對話會」。

於是,官兵們發現,當「吐槽」遇上「故事」,許多道理變得清晰——

時代發展中,海口艦必然越來越老。但這群經歷過風浪洗禮的水兵、這些從實踐中積累的先進經驗和戰術戰法,卻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

新型艦艇越來越多了,大項任務機會少了,怎麼辦?張浩告訴大家,海口艦要從「天生強大」變成「天生要強」——雖然裝備指標不再是最強,但官兵的業務素養和技能水平必須更強。

於是,骨幹競爭上崗開始了。不看軍齡長短,不搞論資排輩,完全憑綜合能力素質推選骨幹。這樣一來,那些履歷豐富的老兵也有了壓力,「在艦上幹了一二十年,最後被小年輕比過去了,還有什麼臉面?」

從個人到班級、到區隊,再到全艦,一輪輪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如火如荼展開,訓練模式、標準、內容不斷得到拓展。

這幾年,不再有那麼多拋頭露面的機會,海口艦官兵漸漸習慣了默默前行,獨自綻放。在沒有鮮花掌聲的地方,他們苦練本領、鑽研打仗,形成多項戰法訓法。

唯一一件意外露臉的事情是,他們組織的「新老水兵對話會」,被上級發現,成為重點展示教育課在強軍網展播,相關做法被寫入《軍隊思想政治教育規定》。

核心內涵永遠只有一個:

關鍵時刻能否頂得上

再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海口艦擁有了一個新身份。

那年,海軍組織航母編隊訓練,消息一出,迅速登上「熱搜」。照片中,人們驚喜地發現,隨航母一起出鏡的,還有大家熟悉的海口艦。

從「中華神盾」到「航母帶刀侍衛」,代表着海口艦職能定位的轉換,也反映出官兵思維模式的變化——

曾經,「站C位」「當主角」的想法在海口艦官兵腦中根深蒂固,他們一度因為任務性質的變化而感到無所適從。經過那場刻骨銘心的自我重塑,他們掙脫桎梏,輕裝上陣,重新出發。

「有人說,『強大自己才是王道』。同樣,讓我們成為『明星戰艦』的,不是那些虛名和頭銜,而是刻在這艘戰艦骨子裡的內涵氣質。」張浩說,海口艦的核心內涵永遠只有一個:關鍵時刻能否頂得上。

此前數次演練任務中,海口艦擔當過多種角色。官兵們已經認識到,體系作戰的時代已悄然來臨,單艦、單人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這幾年,圍繞「體系作戰中我們能發揮什麼樣的效能」,海口艦官兵展開了廣泛討論。他們深入思考、勇於嘗試,主動協調兄弟單位的藍軍部隊進行對抗訓練,總結出多套戰法訓法。最終,他們的身影如願出現在航母編隊之中。

曾經,主炮區隊長李明一度覺得海口艦落後了,也常常感到擔憂。後來,李明潛心鑽研,對主炮系統進行研究改進,縮短了主炮攻擊時間。在幾次協同演練中,李明和他的主炮,常常在關鍵時刻打出致命一擊,依然威風凜凜。

「時代沒有拋棄任何人。以昂揚的姿態擁抱時代,我們這艘『明星戰艦』風采依然。」李明如今已經明白,在體系練兵的大背景下,並沒有主角配角之分。

這幾年,李明有好幾位徒弟相繼走上新型艦艇,「風頭」甚至蓋過了他。「無論去哪裡,水兵的能力永遠是立身之本。就讓我們在不同的崗位各自奮鬥,有機會切磋切磋!」李明說。

張浩用網絡流行語開起李明的玩笑:「格局打開了。」

近年來,不斷有戰士在海口艦接受歷練,最後又調到新型艦艇上擔任骨幹。張浩為此感到欣慰:「海口艦的人才成為種子選手,是我們的驕傲。」

這幾年,海口艦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他們去了哪裡?

航泊日誌記錄,海口艦始終鬥爭在海上維權一線。僅去年一年,他們出海天數就長達300天。

300天,總航程74000多海里,胡雨村再也沒有嚷嚷過要去護航的事。他跟政委說,航行在「祖宗海」,守衛祖國南大門,同樣「很酷」。

在這個過程中,張浩驚喜地發現,海口艦依然保持着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

付艷傑是一位95後女兵,最初在陸軍某步兵旅服役,後來轉成海軍陸戰隊員,參加過閱兵,最後考入士官學校,分配到某驅逐艦支隊。

僅僅在海口艦實習了3天,付艷傑就向領導表示:「我確信,這艘戰艦就是我實現夢想的地方。」

雖然從未在艦艇上工作生活過,但付艷傑克服暈船障礙,跟着班長苦練本領,業務能力突飛猛進。上艦一年時間,她就奪得基礎技能比武第一名,被評為「四有」優秀個人。

「人和艦,相互成就。」付艷傑說,她在這裡感受到的深厚底蘊、家國情懷和遠大理想,都將為她的軍旅人生賦予新的內涵。

與付艷傑一樣的年輕官兵,正在給這艘飽經風浪的戰艦帶來全新的青春氣質——

創新技能比武、甲板運動會、海上美食節、K歌大賽……在年輕一代的推動下,艦上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比武競賽和娛樂活動。

二級軍士長李衛華彈起了吉他,一級上士呂陽自學了葫蘆絲,他們的樂隊,老中青三代艦員齊上陣,鼓手、鍵盤手一應俱全……

看着青春洋溢的艦員們,張浩想起這樣一句詞:「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成長橫切面

遇見新時代,我們各自精彩

■海口艦三級軍士長李明

感受時代浪潮,只需要一朵小的浪花。

那是一次編隊聯合演練,海口艦負責配合某新型艦艇開展海上訓練。演練中,我發現,指揮艦主炮班班長竟然是我帶過的兵——桂彬彬。

當年,桂彬彬在海口艦工作了4年。從上艦開始,我帶着他一點點學習主炮專業。後來,桂彬彬因工作需要調出,沒想到再次相遇時,他已經成長為國產新型艦艇的主炮班班長,還榮立了二等功。

那一次演練,桂彬彬是當仁不讓的主角,這讓我喜憂參半——

喜的是,自己帶的兵在新崗位收穫成長、取得成績,我由衷地為他高興;憂的是,自己操槍弄炮20年,現在突然有了一種「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的窘迫感:我和我的艦,是不是真的「老了」?

那天,我站在前甲板,不停地擦拭眼前的炮管。政委看出我的心思,拉着我靠着炮架坐下,讓我講一講自己的成長故事。我講完,他笑着說了一句:「你看,時代沒有辜負每一分努力,對你如此,對別人也如此。」

一語點醒夢中人。我這才意識到,原來,年輕的桂彬彬能夠獲得成功,有平台的托舉,也有他自己的努力。其實,在海口艦的托舉下,我也走過了很遠的路。只不過,現在的我面臨著一場全新考驗。

這場偶遇,讓我感觸頗深。是的,時代在塑造人,也在挑選人,適應新形勢、把握新特點、創造新成績,這才是我們該有的姿態。

遇見新時代,我們共同努力,我們各自精彩。

(雷彬 整理)

本文刊於9月6日解放軍報08版

來源: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