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官微宣布發行了新的一系列冰墩墩,其中包括粉紅冰墩墩。
短短几個小時,閱讀2.6億次,討論12.2萬次。足見冰墩墩的吸引力之大。
說起冰墩墩,給我最深印象的還是冬奧會期間。很難買,而且偏貴,一個毛絨玩具要近200塊錢,跟大牌進口毛絨玩具差不多價格。
卻沒想到,新聞竟然爆料,竟然有人1000塊出售排隊買冰墩墩的位置,甚至有黃牛一個冰墩墩賣2700元。
為什麼幾十塊的成本,卻能被炒到天價?
決定價值的,不是成本,而是供需
之前看過一本末世幻想小說,主人公可以穿越末世和現代。
在現代不值錢的食物,大米、蔬菜,在末世卻能換到同等體積的黃金、鑽石,能讓高科技人才沒日沒夜地為你工作,開發產品。
小說是虛構的,但仔細想想,如果世界真的走到了那一天,大概率也會是這個樣子。
同樣成本的糧食,為何在不同的世界價值相差如此之多?
因為供需。現代食物不匱乏,所以價值不高;而到了末世,難以找到食物,每個人為了吃一口飯,什麼都願意做,食物便有了很高的價值。
2019年,因為大面積的豬瘟加上頻繁下雨,豬的數量大幅度減少,豬肉的價格上漲,翻了2倍。
供大於求時,價格會偏低;而求大於供時,價格則會浮高。
什麼價格,什麼成本
如果想做一個產品,是先做出來再定價格,還是先定價格再做設計呢?
優秀的企業,大多都會先定好目標售價,然後再進行設計。
做低端市場,售價低,成本自然也要低,除了保底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都去除,外觀、質感,性價比越高越好。
做高端產品,售價高,成本預算也高。要和其他產品做出差異和優勢來,往往會增加很多實用或者有噱頭的新功能,外觀質感也是以高貴為主。
妻子愛吃牛排,我們常去豪客來,一份牛排七八十塊;自己買速凍牛排,一片二三十塊錢;也曾去過台塑王品,一份牛排300多塊。
同樣是牛排,價格的差異,帶來的成本也不同。
自己買的牛排,需要自己煎,配上醬汁。
豪客來買一份牛排,可以坐在那等着牛排被煎好上桌。同時他們也提供一些自助小食和飲料。
在台塑王品吃牛排,牛排的質感則完全不同,餐廳的裝修,氣氛也完全不同,還會專門的服務員進行服務。
不同的價格,讓客戶買單,要製造不同的特點,花不同成本。
成長邏輯——定價,然後讓自己配得上
查理芒格曾說過,想得到一樣東西,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很多人每天都很努力,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他們覺得,努力就能得到收穫。
這是因果邏輯,因,一定會得到果,但這個果只是因必然帶來的,而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做一個小區保安,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年薪百萬;做一個產線工人,月薪一萬可能就是終點。
沒有目標,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難以得到想要的成果。
給自己定一個價格,去思考該怎麼做,做什麼事,才能讓自己成長到配得上這個價格。
確定果,然後設計因,設計自己的成長路徑。讓自己配得上果。
價格,從來不是由成本決定,而是由供需決定。稀缺,價格則高。
想獲得什麼樣的價格,就要讓自己有多稀缺。
別指望努力就有回報,衝著回報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