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這之前,我也看過很多勵志型的書籍。可能大家剛開始看這類書時內心都會有所觸動,但是時間一長便會產生麻醉與厭惡,就好比喝雞湯一樣。雞湯固然好喝又有營養,但是喝多了同樣會膩、會嘔吐。而我也是如此,但是翻開這本書看了一兩節以後,我便不想放下,因為在作者身上,我看見了太多自己的影子,就好像我在和幾年以後的自己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樣,內心泛起陣陣漣漪。
作為本書的作者,簡淺雖然早已步入社會,但是寫的這本書,卻其實是他對自己大學時期的回憶。書中有簡淺對自己大學時期碌碌無為的懺悔,也有對自己之後生活奮力拚搏的肯定。在我看來,更多的是簡淺以自身經歷總結出的心得與體會帶給我的啟發與感觸。
本書一共分為七個章節,但是我卻覺得第一章節最符合現在自己的處境,「別讓5年後的你,瞧不起現在的自己」是第一章的主題。現在自己已經步入大學一年了,在這一年裡自己成長了很多,不僅是學到了知識,更是逐漸看清大學生活的本質——自律、自學、自信、自強。步入大學就意味着自己已經前腳步入了社會的大門,我開始有些慌張、有些迷惘、有些看不清前方。但是慶幸便在於簡淺告訴我,我,要沉下心來。要想成功,必須要去找准自己的方向,人生開掛的時候,大多經歷了比死還絕望的日子。
大一有一段時間,我很厭煩,我覺得我似乎不合群。宿舍里大家都在打遊戲,所有的話題也是圍繞着遊戲,我只能在一旁靜靜地聽着。上課的時候,我一個人坐在第一排,大家都爭着往後坐,似乎越往後才越安全。清晨起來,原本想着和室友一起跑步,但是結果室友一個比一個有起床氣,我只好一個人穿梭在清晨的校園裡、、、、、、而簡淺也是如此,在他大四的時候,忍受不了宿舍糟糕的環境,在拿到自己的第一筆稿費後,毫不猶豫搬了出去。不合群的人,不見得全是不易相處的人,「你的穿着,你的髮型,你的打扮,你的愛好,都應由你自己來選擇,不應由所謂的規則、所謂的合群來制定。規則是用來保護美好的事物的,而不是用來禁錮人格的,不合群的人,從不是怪物」這是簡淺寫在第一章最後一節的話,現在我拿出來與「不合群」的你共同分享。
不知道現在大學的你是否清醒當下的生活,是否明白自己來上大學的真正目的?如果答案是否定或者猶豫不決,那麼我希望你可以看看簡淺的這本書,明白「25歲前的你必須做完的7件事」是什麼。
現在的我慢慢養成了讀書做筆記的習慣,其中這必做的7件事也在我的積累之中:第一件是要有個一輩子都喜歡的愛好。人一生有很多活法,每一種都有美麗之處,也許它不一定給你帶來名與利,但是它一定可以在你疲憊不堪的時候讓你開心地笑、痛快的哭;第二件事是有一份足夠養活你的工作。過了25歲的我們不可能再跑到父母的懷裡又哭又鬧,相反,我們應該去照顧他們。我們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任性,但是前提是我們要有任性的資本,要有一份足夠養活自己的工作。第三件事是看完本好書。要學會無視「讀書無用論」的憤青,讀書從來不是讓我們功成名就的,而是教會我們如何更加輕鬆的生活的、、、、、、其餘剩下的七件事,我還是留給親愛的你去讀,相信此時的你已經充滿了好奇心,我希望你可以在翻開這本書的時候也能夠像我一樣,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時時縈繞心頭。
願你珍惜現在有限的時光,在夢想的指引下揚帆起航。不管經歷多少失敗和挫折,你一定要期待,一定要堅持,因為夢想成真的時候會比你想得更美更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