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存款產品要被下線?中央聯合調查組進駐阿里集團?
今日,一則“重磅:中央聯合調查組進駐阿里集團”的文章被廣泛傳播,截至發稿,該文已被刪除。或受該消息影響,阿里巴巴港股一度下挫逾2%。隨後,阿里巴巴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有關外媒報道中央聯合調查組進駐阿里巴巴一事,純屬謠言,將追究造謠者的責任。
此外,“支付寶下架互聯網存款產品,僅對已購買產品用戶可見”的消息刷屏,券商中國記者體驗螞蟻支付寶、騰訊理財通、京東金融、百度度小滿等多個平台型金融APP並向平台方求證,多數平台的互聯網存款產品仍然可正常存入、贖回。
可以看到,當前螞蟻支付寶平台的互聯網存款產品已下架,騰訊理財通上僅售微眾銀行的存款產品;而京東金融、百度度小滿均有藍海銀行、億聯銀行、中關村銀行、億聯銀行等多家互聯網民營銀行的存款產品在售。
事實上,螞蟻支付寶、騰訊財付通接入的互聯網存款產品本來也不多。今年11月20日,券商中國記者曾統計,當前11家互聯網平台中,京東金融接入互聯網存款產品的合作銀行最多,達71家;度小滿金融其次,合作銀行達46家。
在11月中旬,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指出,互聯網平台存款存在營銷行為不當、增加中小銀行流動性管理難度、區域性銀行偏離市場定位、導致監管考核指標失真等問題,並提出應對該類業務設定門檻及規模上限。
這也被部分市場人士解讀為,針對互聯網存款產品的監管或山雨欲來。不過,此次對於部分平台下架互聯存款產品,是否有監管要求?有上述平台的資深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有的平台下架了有的沒下架,目前並沒有收到(監管窗口指導)。”
多款互聯網產品購買、贖回並未受影響
互聯網存款產品在多個平台遭遇下線?
券商中國記者體驗螞蟻支付寶、騰訊理財通、京東金融、百度度小滿等多個平台型金融APP並向平台方求證發現,儘管當前螞蟻支付寶平台的互聯網存款產品已下架,騰訊理財通上僅售微眾銀行的存款產品,但多數平台的互聯網存款產品仍然可正常存入、贖回。
在騰訊理財通——銀行理財頁面,券商中國記者看到,當前僅微眾銀行的存款產品在售。而在11月底,同一頁面,記者可以看到,還有上海銀行的產品在展示銷售,另外在微信錢包銀行儲蓄入口還向部分用戶提供工商銀行、浦發銀行兩家銀行定期存款產品。
在支付寶——螞蟻財富的理財產品頁面,可以看到,之前的銀行——互聯網存款產品,已經沒有展示,只有此前已購買持有產品的用戶可見。同樣在11月底,記者在支付寶——螞蟻財富——銀行理財頁面,可以看到網商銀行、光大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等的數款理財產品。
螞蟻集團方面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證實,“目前螞蟻平台上的互聯網存款產品均已下架,只對已購買產品的用戶可見,持有產品的用戶不受影響。”螞蟻方面稱,這是“落實監管部門對於互聯網存款行業的規範要求,用科技手段更好地支持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
對於螞蟻支付寶、騰訊理財通下架互聯網存款,有聲音認為,“互聯網存款產品遭各類平台下架。” 但是這一說法並不準確。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當前騰訊理財通、支付寶螞蟻財富、京東金融、陸金所、度小滿金融、360數科旗下你財富、翼支付、天星金融(原小米金融)、攜程金融、滴滴金融、挖財寶等11家互聯網平台與銀行的合作情況,截至11月中旬,接入互聯網平台銀行存款產品專區的銀行數量高達95家,其中,城農商行、村鎮銀行等地方區域性銀行佔比最高,達70%,此外還有2家國有大行、7家股份制行和2家外資銀行也將存款產品放上了互聯網平台。
在11家互聯網平台中,京東金融接入合作銀行最多,達71家;度小滿金融其次,合作銀行達46家,相比螞蟻財富和騰訊理財通接入銀行數量均不多。不過,這之中有部分沒有或對部分用戶不顯示在售存款產品。以度小滿金融為例,銀行存款產品專區展示的46家合作銀行中,有27家沒有在售產品。
12月18日,記者登陸京東金融、度小滿金融等發現,兩家平台目前的多款互聯網存款產品仍然在展銷。以京東金融為例,該平台現有43款互聯網存款產品在展示區,其中8款產品已經售罄,產品合作銀行以中關村銀行、藍海銀行、華瑞銀行等民營銀行,以及南粵銀行、稠州銀行等區域中小銀行為主。
圖片來自京東金融頁面
存款產品規範監管漸近?
通常情況下,這類金融平台只是展示銷售存款產品信息展示和購買入口,展示信息包括銀行名稱、產品期限、起存金額、存款利率、計息規則等;而產品和服務由銀行提供,購買、贖回等交易操作均通過在該銀行開通的電子賬戶進行,以保障資金安全。而且,根據《存款保險條例》,自2015年5月1日起,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銀行的存款,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
近兩年來,隨着以互聯網寶類產品為代表的穩健型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滑,互聯網存款產品以保本安全、相對高息、靈活存取等特徵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因此,儘管此前監管已經數度出手,比如針對互聯網產品靠檔計息的“活期高息”產品叫停,但是互聯網存款產品仍然獲得理財用戶青睞。
多家平台如京東金融、度小滿、融360等紛紛上線該類產品;而合作銀行類型也從民營銀行不斷擴大到農商行、城商行、股份行。這類產品也成為銀行吸收存款、攬儲獲客的重要方式。
記者注意到,某家民營銀行自於外部平台存款佔比達到38.4%。據了解,該行已合作了包括京東金融、陸金所、美團、小米金融等在內的13家平台。2018年4月,山東藍海銀行作為首家銀行、產品也被列入京東金融“銀行存款”欄目首頁推薦,目前該行存款餘額翻了近一倍。
互聯網平台存款業務的高速增長引起了監管方面的關注。今年11月7日,孫天琦在公開演講中對互聯網平台存款的風險進行了梳理:其一,互聯網金融平台為客戶購買存款產品提供了信息展示和購買接口,其實質是一種營銷行為,而這些產品在營銷宣傳時有意突出存款保險保障的“零風險”導向,歪曲利率溢價機制;其二,地方性銀行通過互聯網平台向全國吸儲,偏離了立足於當地、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市場定位;其三,互聯網平台存款穩定性遠低於線下,互聯網存款面向的主要是利率敏感性儲戶,增加了中小銀行的流動性管理難度。也因此,平台存款全額計入個人存款將導致考核指標被高估。
孫天琦提出,應根據監管評級、經營情況、資本金及風險管理能力等設定互聯網平台存款的業務門檻及業務規模上限,“尤其需要明確哪類銀行不能做該類業務”。
“未來大的方嚮應是規範而不是喊停。”彼時,金融監管研究院副院長周毅欽接受券商中國記者採訪時曾表示,互聯網平台攬儲,既是順應當前疫情後線上化的時代大潮流,方便客戶辦理業務,對於中小銀行是補充存款的一種有效渠道,從目前的實際執行情況看,也未出現實質性的風險,建議把握兩大核心風險,一是互聯網平台對於存款產品的宣傳一定要規範,二是銀行不能把"零食"當"主食",要密切做好互金平台存款的流動性管理工作。
12月15日,孫天琦再次公開表示,近兩年多家銀行在互聯網金融平台推出了存款產品,互聯網金融平台開展此類金融業務,屬“無照駕駛”的非法金融活動,應納入金融監管範圍。
孫天琦稱,通過分段付息等方式變相抬高存款利率,擾亂存款利率市場機制。部分銀行通過縮短付息周期或發放加息券、現金獎勵等方式變相提高互聯網平台存款產品利率,直接突破利率自律定價機制上限。另外,高風險銀行通過互聯網平台吸收存款,飲鳩止渴,流動性隱患突出。同時,平台存款的跨地域屬性增加了風險的外溢性,加大了處置難度。
而在前一天,12月14日,六大行齊發公告稱,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個人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產品,提前支取計息方式由靠檔計息調整為按照支取日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也即有客戶在定期存款未到期時想要提前支取,則計息方式仍然按直接按活期計算,以規範此前部分銀行吸引客戶來存儲的“靠檔計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