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發展支線業務,社區團購真有那麼“香”嗎

當你周末久違地下趟館子,坐在店內等待出餐時,突然發現前面坐着正在等餐的餓了么外賣小哥,其背上衣服上印着大大的“作業寫完了么”。在那一瞬之間,是不是會有一股扎心的感覺升騰而起,並覺得“現在送個外賣都還要附加暴擊傷害了么?”

【餓了么變()了么,平台業務拓展不可避免】

據悉,近期餓了么給自家外賣小哥的制服更改了樣式,背後不再僅僅是商標“餓了么”,還有諸如“喂貓了么”、“買菜了么”、“吃瓜了么”、“困了么”、“冷了么”等等一系列,包含生活方方面面的“()了么”句式。

這點小小的改變,除了讓外界對餓了么的品牌增添一絲趣味,吸引更多年輕用戶的關注外,另一個目的恐怕就是提醒用戶,餓了么如今不只能送外賣了。在今年7月10日,餓了么方面就已宣布全面升級,從餐飲外賣平台升級為解決用戶身邊一切即時需求的生活服務平台,甚至其slogan也從“好而不貴,有滋有味”,變成了“愛什麼,來什麼”。

實際上早在2018年10月,餓了么與口碑在阿里的牽線搭橋下合併,並成立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後,就已經預示着餐飲外賣平台餓了么與本地生活平台口碑的雙向滲透,而餓了么的“星辰大海”顯然也將不再局限於餐飲外賣領域。後續諸如買菜、買葯、跑腿、代購,甚至是幫小朋友報聽寫,幫老人叫車等大量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也都先後出現在餓了么平台上。

而另一邊,美團也在憑藉著強大的地推能力與經驗,積極拓展平台服務項目的邊界,而不止是外賣平台的邊界。並且日前正紅火的社區團購領域,也逐漸從買菜開始向著日用品等範疇進發,團購商品的目錄中也不再只有油鹽醬醋和蔬菜瓜果,包括洗衣液與消毒劑等日用品也紛紛“探出頭”來。

【新拓展出的社區團購,“殺傷性”究竟幾何?】

但無論是賣菜還是銷售日用品,我們在這些社區團購平台上,確實看到了昔日“百團大戰”的氣勢。目前,有網友將市場上大大小小的社區團購平台的進行了整合,除了興盛優選、十薈團、美團優選等知名度較高的平台之外,亦有叼到家、小熊了、土地公等幾十款同類平台。僅這樣鋪陳開來,就讓人忍不住回想起當年“千團大戰”,或是共享單車行業色彩爭奪戰最為激烈時的情形。

而在服務方面,我們同樣也看到了百團大戰時期常見的價格戰。目前,美團優選已經喊出“秒殺價低至0.99元起”的口號;滴滴的橙心優選則將“0.99元隨心吃”貼滿自家小站;拼多多方面更是一度傳出,將投入10億元對多多買菜進行補貼。因此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社區團購平台現階段都將“價格補貼”直接加粗放大呈現給用戶,大有一幅只恨羊毛黨不能快點來薅羊毛的架勢。

不過也不是所有用戶都被這便宜的菜價所打動,在社區團購逐漸成為熱門話題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聲音稱,社區團購模式搶走了菜市場與小商販的生意。談之激烈處甚至有網友搬出陰謀論,“干倒超市和菜市場,菜價就可以(由平台)隨便定了”。

然而這個看似團購與外賣翻版的社區團購,威力真有如此巨大嗎?

其實,如果你對社區團購有所了解,就會發現在不同的城市中,其往往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發展境遇。而這些境遇之間的差異,也恰恰反應出現階段的社區團購還存在着諸多相當棘手的問題

【一線城市與下沉市場:社區團購可萌芽但難以長大】

觀察目前社區團購平台開城的名單不難發現,大多數社區團購平台都會非常默契地避開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如橙心優選首批上線的城市,就是成都、重慶、綿陽、內江等,後續業務拓展也是朝着武漢、長沙、西安等城市蔓延。而美團優選雖然曾喊出“千城計劃”,但是目前主要“點亮”的版圖,則聚焦在陝西、河南、江蘇、浙江、河北、福建的省會城市。

這在互聯網行業顯然並不多見,畢竟在大多數人看來,北上廣深這類一線城市的用戶顯然更能適應互聯網式服務,這就意味着用戶接受新服務的門檻將被大幅降低,對後續業務的推進也能起到一定的幫助。

實際上這些社區團購或許也有心發展一線城市,不過嘗試的結果可能都不太令人滿意。例如今年10月22日,美團的生鮮電商業務小象生鮮就曾發布公告稱,將遷移至美團買菜APP,原有APP將停止使用。而在此之前,小象生鮮就已經接連通知關店,並且在北京僅剩的一家望京博泰店,也一度被網友曝出無法正常下單。

雖說生鮮電商與社區團購的模式不完全相同,但是小象生鮮所遭遇的“無人問津”,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互聯網+菜市場”這種模式,在一線城市快節奏的生活中或許並沒有那麼受到用戶的歡迎。這也就意味着社區團購或許可以在一線城市中萌芽,但可能難以在這樣的土壤中成長。

如果社區團購從一線城市向下滲透的路線走不通,是否又可以嘗試近年來流行的“下沉市場”,從五環外逐漸包圍城市?然而在三、四、五線城市以及縣城中,只能送到社區門口的模式似乎並沒有帶來多少便利,在這類消費者眼中,或許當前平台為了拉新所提供的補貼及服務很吸引人,但從以往的案例來看,低價永遠只會是一時的,等到後續平台不再保持大力度的優惠後,真正野火燒不盡的,是否還是菜市場的攤販呢?

【被圈定的主戰場,社區團購的售後還得打問號】

相比一線城市或下沉市場,成都、重慶、武漢、長沙等新一線及二線城市,目前無疑也成為了社區團購的主陣地。但當下已經運轉起來的社區團購,也依然有許多一目了然的缺陷,如面向客戶這一方面,關鍵崗位通常都依託非正式員工的“團長”,也或將為運營帶來一定的不可控因素。而面向供應鏈方面,如何甄選生鮮商品,如何直接從產地採購,並找到優質的源頭供應商,顯然也將考驗供應鏈的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即便現階段各平台為推廣這一新模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成本進行補貼,但間歇曝出的菜品或其他團購商品質量參差不齊問題,無疑也引發了外界的不少關注。例如此前就曾有報道稱,在海南的某社區團購團長就未能向消費者展示豬肉相關的檢驗檢疫合格證明。

但如果大家設身處地去思考,如果我們拿到這樣一塊豬肉,疑心稍重要退款,但結果是否能處理得圓滿呢,該向我們負責的到底是“團長”,還是供應商,平台在這其中由肩負着什麼樣的責任呢?相信許多看到這一連串的問題時,一時間都難以給出一個完善的答案。而這也恰恰說明了,現階段社區團購的售後服務流程還並不夠清晰,而沒有明確的責任人等問題,也尚需各平台進一步的完善。

如此來看,市場被圈定,目標用戶有限,且自身服務還有待完善的社區團購,更像是各大平台探索業務拓展方向的一種嘗試。而至於說“砸掉”紮根線下多年菜市場與小攤販的飯碗,顯然現階段社區團購還並不具備這樣強橫的實力。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