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棄”的小象生鮮:APP停止服務,變名遷移至美團買菜

11月13日消息,日前美團旗下的生鮮零售超市小象生鮮發布公告稱,從2020年10月29日起,小象生鮮線上服務遷移到美團買菜APP,並變名為“美團買菜生活超市”繼續提供服務,原小象生鮮APP將停止使用,

百略網發現,目前小象生鮮APP的商品均顯示在“補貨中”。

此前小象生鮮負責人表示,依託於美團的即時配送、精準流量、大數據、研發技術等能力,小象生鮮為消費者帶來了“越快越新鮮”的生鮮消費體驗。但是隨着競爭加劇,2019年,美團已關閉北京以外所有小象生鮮門店,而今年9月7日,小象生鮮在小程序發布方庄閉店公告,稱方庄店將於9月9日起停止運營。

如今,小象生鮮APP將遷移到美團買菜APP,並進行更名,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美團的社區團購之路正在逐漸加速。

小象生鮮被放棄

2018年,第一家小象生鮮在北京開業。與傳統超市最大的不同在於,小象生鮮具有很強的互聯網屬性,用戶可以在App下單,店鋪配送,菜不是按斤賣,而是按份賣,並且生鮮佔比很高。

當時正值國內“新零售”概念潮,互聯網公司要用技術手段改革傳統零售。當時美團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在2018年開出20家店,2019年開出50家店。

但結果卻與其背道而馳,2018年7月,小象生鮮進駐無錫,開出兩家分店;2018年10月,小象生鮮進入常州,三店同開,短短5個月的時間,小象生鮮在全國3個城市,開出了7家門店。但是美團的擴張計劃也就如此。

2019年4月,不到兩年時間,美團同時關閉小象生鮮在無錫和常州的5家門店,僅剩北京2家。這5家門店都沒有挺過一年時間。而關停的原因也是因為美團內部高層的人事變動以及在生鮮領域布局的頻繁改變。

2018年10月美團高級副總裁陳亮調任小象事業部任負責人。陳亮接手後,小象生鮮改變策略,由擴張調整為保有,從重資產生鮮超市業務轉為模式更輕的生鮮模式,最後孵化出美團買菜。整個2019年,小象生鮮都處於收緊狀態。

2020年7月,美團成立“優選事業部”,入局社區團購賽道,同時小象事業部更名為“買菜事業部”,這樣來看,小象生鮮線下門店的關閉以及小象生鮮APP納入美團買菜APP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

美團買菜深陷“多國殺”

社區團購本質上講就是就是將生鮮拿到互聯網上來售賣,即生鮮電商。

從基本形態上來看,生鮮電商是介於零售業與服務業之間的一種形態。需要零售電商的供應鏈能力,比如阿里的商品,也需要服務電商業的勞動力,比如美團的外賣小哥。所以對於美團來說,與零售電商相比缺失的正是在供應鏈上的能力。

而有意思的是,正因為生鮮電商是介於零售電商和服務電商之間的一種新形態,就會導致兩個行業的企業都想去分一杯羹。

今年3月,拼多多宣布推出團購工具“快團團”,用工具端的形式切入社區團購市場。8月,拼多多宣布將砸10億重金補貼,推出社區團購項目 “多多買菜”,並且該項目將由負責人向拼多多CEO直接彙報。

阿里早年入股易果進入生鮮領域,後來自己做盒馬和菜划算。今年聯合G端打農貿市場,讓旗下的客如雲POS進入生鮮門店市場,兩次投資十薈團,內部孵化多個社區團購項目。

京東上線“京選好果”,為夫妻店們提供採購、配送等系列服務支持,助力改造形象,採用“收編”的方式發展生鮮電商。

拼多多最早是做水果的,靠社交電商起家,而且關注農產品領域,做社區團購不僅是熟門熟路,也是戰略選擇。

甚至連出行領域的滴滴,也推出了橙心優選,通過微信群來傳播和推廣,主打低於市場價的秒殺產品,包括水果、零食、日用品等等。

不難看出,現在各大巨頭已經開始持續在社區團購領域發力,爭奪前期市場,而美團想要在這場新一輪的“百團大戰”中勝出,需要面對的太多,能否在這場“多國殺”中衝出突圍,還需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