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消息稱高通申請向華為恢復供應芯片,如今又有了最新的進展。華爾街知名投行KeyBanc透露消息,稱高通已經拿到了恢復向華為供貨的許可,但比較關鍵的5G芯片卻不在允許的範圍之內,這樣一個限制或許讓雙方都會十分尷尬。
而近期太平洋另一邊的大選動蕩不安也讓國內市場對於中美貿易關係有了更多地揣測,儘管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綜合各方面消息可以明顯看出,華為的情況似乎已經有所好轉。冰山正在慢慢溶解,但最關鍵的部分還在卡脖子。
高通不願放棄華為
早在十月底,美國商務部就曾表示,美國將會允許更多的芯片公司向華為供貨,前提是要證明芯片不會用於華為的5G業務。
據統計數據顯示,在一些不太關鍵的部件上,部分供應鏈廠商已經拿到了供貨華為許可。比如,三星顯示此前獲准向華為供應OLED面板,但用於面板驅動的半導體芯片還沒有獲批。此外,索尼、豪威科技、英特爾和AMD在此之前也得到了部分批准。
11月5日,高通在第四季度財報中確認,收到華為一次性付清的18億美元的專利費,同時表示,已正式提交了華為供貨許可的申請。所以,高通也不願放棄華為這塊香噴噴的肥肉。
此前有消息傳出高通一直在遊說美國政府,稱不與華為合作將造成高通80億美元收入的損失,等於把市場拱手讓給海外競爭對手。由於三星在技術上的擠兌競爭和聯發科在中低端手機業務上的突然爆發,已經有許多主流手機廠商拋棄高通,選擇三星或者聯發科。
所以高通牢牢把握勝局的關鍵,就是蘋果和華為。不過在一份流傳出的報告中提到,雖然高通可能已經獲得了向中國銷售芯片的許可,但是必需的限制條件就是華為出售其榮耀,因為高通無法同時滿足兩家智能手機製造商的需求。
再聯想之前高通財報與榮耀出售兩個新聞“恰巧”發生在同一時間段內,就更加令人細思極恐。不過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有利於華為的新聞消息越來越多,高通的持“芯”要挾恐怕走得不會太順暢。
華為有了中芯國際撐腰
今年年中,突破14nm工藝的中芯國際走入了華為的視線。很快,華為手機訂單漸漸開始向中芯國際傾斜。華為將原本在台積電手中的14nm麒麟710A訂單轉至中芯國際。這也助推中芯國際2020年上半年營收、業績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上半年,中芯國際實現凈利潤13.86億元,同比暴增329.8%。
前日,中芯國際披露登陸科創板以來首份三季報,業績再創新高,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8億元,同比增長30.2%;同期實現歸母凈利潤30.8億元,同比增長168.6%。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國際今年10月初確認的相關美國出口管制對資本開支計劃將產生一定影響。三季報顯示,中芯國際2020年資本開支計劃從約457億元下修到約402億元,主要是由於美國出口管制使部分機台供貨期延長或有不確定性,以及物流原因導致部分機台到貨延遲。
對此,趙海軍和梁孟松在三季報中寫道:“目前公司經營正常,短期內出口管制對公司產生一定影響但影響可控。”
對於中美關係下一階段走向以及對貿易影響,全國政協常委、前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周五表示,即使拜登就任美國總統,美國對中國的遏制也是不可避免的,短期之內中美關係不會太好,也未必能減少貿易摩擦。
中信證券首席電子分析師徐濤認為,我們長期看好中芯國際成熟製程持續擴產做大規模,14nm以下先進制程研發持續推進並取得良好進展,認為公司具備超越國際二線廠商的能力,長期有望躋身國際一線行列,為芯片製造國產替代核心標的。
本報告由和信證券投資諮詢股份有限公司製作。公司具有中國證監會批複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資質,本報告為市場分析報告,報告中的信息均來源於我們認為可靠的已公開資料,但我公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報告中的信息,意見等均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所述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