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之瑋:從常州天寧誕生的世界級數學家

“我最高興的時候不是拿獎的時候,而是有些我想了5年、10年的問題取得了一些突破。研究數學,它跟競賽不一樣,很多時候不是和別人比,而是不斷探求未知的東西。就好像天上的星星,它在那兒一天,你就會不斷地問它是什麼,它上面是什麼樣子。”

隔着手機的屏幕,身在美國波士頓的惲之瑋語氣平靜,他新近榮獲了西蒙斯學者獎。

西蒙斯學者獎由西蒙斯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數學、物理、天體物理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傑出研究者。西蒙斯基金會每年從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愛爾蘭的科研機構所提名的候選人中評選出西蒙斯學者,其中每年獎勵3名至4名數學家。每位西蒙斯學者將獲得為期5年、總額50萬美元的研究資金,並依據獲獎者的研究影響力,可續延5年。

38歲的惲之瑋,是今年唯一一位獲得西蒙斯學者獎的中國學者,他也是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成為第四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而他,也是一位從天寧走出去的數學家。惲之瑋從小在天寧長大,小學在局小,初中高中都在省常中學習。

“大概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數學老師幾乎每天都要布置一個思考題,這些題需要多想一會兒才能想出來,有的題做的出來,有的題也解不出來,漸漸地開始喜歡數學。”惲之瑋說,學數學不是爬山,因為爬山總有登頂的時候。反而更像往地下挖寶藏, 無窮無盡,一輩子都挖不完。

2000年,高二的惲之瑋成功入選第4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同年7月,他成功入圍在韓國大田舉行的第4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隊,並且獲得中國隊唯一的一個滿分金牌。惲之瑋也因此被順利保送至北京大學數學系。

“這次數學競賽,給了我一個信心,確認我自己是能夠做數學這一行的。事實上,我是上大學以後才是真正嚴肅地、正式地進入數學的大門。”

在北大,數學專業課他有19門100分,7門99分,惲之瑋開始被人稱之為“惲神”。

到了大四,惲之瑋選擇了代數幾何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它像建築一樣,非常精美,由別的數學家搭建好了,展示出來,但是自己搭的話,一時半會又搭不出來,一下子就被它這種理論架構吸引了。”

北大畢業後,他遠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繼續深造。5年後他順利取得博士學位。

惲之瑋說,數學有很多不同的方向,大致來說分兩種,一種是研究連續的數學,一種是研究離散的數學。在工程物理上包括在金融上,運用最多的是連續的數學。離散的數學更純粹一些,像數論,還有一些是跟計算機有關的。“這兩類數學對人的思維要求完全是不一樣的。我是偏離散的,每一個數學家到了一定的時間都會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偏在哪一邊。”

近些年他一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不斷刷新了中國年輕數學家的高度。2012年12月,惲之瑋這個中國名字傳遍了整個“數學界”,他憑藉在“表示論,代數幾何和數論等方向做出了築基性的突出貢獻”而榮獲了拉馬努金獎。在頒獎台上,評獎委員的評價是“在30歲的時候,他已經成為現代數學的一位青年領袖。”

5年之後,時任耶魯大學教授的惲之瑋,和北大同學張偉因合作為L函數的泰勒展開的高階項提供了幾何解釋,拿到了美國“科學突破獎”中面向年輕學者的“新視野數學獎”。科學突破獎,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

35歲的惲之瑋也順利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而當年,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也是在35歲成為麻省理工的終身教授。數學家沒有實驗室,他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和中學生做數學題一樣。

做研究是孤獨的,做數學研究更是不為人所知,而且大多數時候是不順的。“不是說每天都能解出一個問題來,一年能解出一個問題來很不錯了。你每天都在想,但連續一個多月都沒有進展,都有可能。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做學問必須要有這樣的心態,你得接受99%的時間都是沒有突破的。”

目前,惲之瑋在和張偉的合作中,發現了一些新的現象。“但是在這個現象當中我們其實做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下面還有很多更難的問題等着我們去做,這都是接下來要考慮的問題。”

因為父母都在常州住,惲之瑋疫情之前基本上一兩年回來一趟。他常回局小和省常中,與學弟學妹座談,分享學習心得與經驗;常回北大、清華等國內高校,進行學術交流與研討,並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國內高校數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他用自己的方式,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數學、愛上數學。

本文作者丨凃賢平、邵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