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合資車企的動作,用“帝國反擊戰”來形容,恐怕再合適不過了。
此前的兩年,合資車企還只是帶着好奇心“睜眼看世界”,而如今,他們已經在中國市場打響了自己的“華務運動”。
以德系和日係為代表的合資車企終於被徹底喚醒,紛紛推出了符合中國市場潮流的重磅車型。
藉此契機,我們想聊一聊合資品牌在這兩個月推出的新車們有哪些是值得買的,以及他們未來的產品是如何規劃的。
如果你有想買的合資新能源車,不妨看完之後在評論區跟我們交流一下!
BBA的電車,已經上桌了
這幾年來,每當我們提起BBA的新能源車,總是繞不開“雜牌電車”“油改電”的標籤。
但從新能源車的發展規律來看,這幾乎是每個車企都無法避開的坑,自主品牌也踩過,只是時間更早,而外資新能源起步晚,形成了不利的時間差。
不過從今年開始,BBA在電動平台和三電技術上的追趕,終於進入了新階段。
上個月,奔馳就發布了CLA長軸版和Vision V概念車。
CLA長軸版雖然只一台是A+級轎車,但奔馳給它配備了絕對一流的三電實力:
自研的800V高壓平台、85度電池包,866公里的續航,百公里電耗低至10.9度,120公里時速下可以連續跑572公里。
如果這個數據沒水分的話,CLA 長軸版能耗水平基本吊打目前市面所有車型,包括Model 3。
不得不說,德國人認真做三電,的確有兩把刷子。
更難得的是,這台車沒有因為大電池而導致姿態臃腫,整體車身比例非常自然,相比EQ系列的厚重感,進步巨大。
Vision V概念車,即奔馳保姆車V-Class的原型。
除了引人爭議的外觀,它還帶來了類似別克世紀、極氪009光輝那樣的隔斷式座艙,內飾布局也明顯有“冰箱彩電大沙發”的氛圍,高度中國化。
很顯然,這是奔馳是對中國新能源MPV熱潮的追隨。
奧迪也在加速追趕,今年也“雙管齊下”,一邊是基於PPE平台的A6L e-tron,德味依舊,只不過變成了電車;
另一邊是與上汽合作的新品牌AUDI,首款車型E5 Sportback也同步亮相。
就像奔馳CLA長軸版一樣,奧迪兩台車也有不俗的三電技術:800V高壓平台、超100度的電池、快充系統,技術指標直追國產旗艦。
奧迪的反擊追求“兵貴神速”,A6L e-tron年內就將上市,甚至早於燃油版A6L換代,也是“56E”電動化轉型中最快落地的。
值得注意的是,A6L e-tron直接定位旗艦,在它之上並沒有電動版A8L。
E5 Sportback則是反向合資的典型代表,它擁有更多的中國科技元素,今年夏天就會上市。
很有可能與小米、極氪等國產電車正面交鋒。
相比奔馳和奧迪,寶馬的電動化策略更加激進,這次展出的兩台“新世代概念車”,從設計語言上就與傳統寶馬劃清了界限。
不過寶馬的節奏慢了半拍,這次並沒有帶來落地的量產車型,只是宣布明年會在中國市場投放首款新世代車型——iX3L長軸版,由瀋陽寶馬工廠生產。
BBA御三家的表現,意味着他們在電動化上已經基本追上了國內大部隊的平均水平。
而在更考驗體系能力的智能化方面,他們不約而同地採取了“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策略,大規模引入中國供應商:
例如Momenta、華為在輔助駕駛上的加持,DeepSeek、豆包、阿里等在座艙AI體驗上的支持。
不過誠實地說,即便引入了本土力量,BBA在智能體驗上仍與華為、理想、小鵬等新勢力存在差距,但至少已經達到了“及格線”。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看重品牌力、豪華感、安全性與底盤調校等方面的“老錢”,對智能化的要求僅僅是“有”和“夠用”,那BBA會大規模上新的2026年就是入手的最好時機。
愛玩花活的大眾、紮根本土的日系
豐田和大眾是全球前兩大車企,但在特殊的中國市場,他們必須要走一條不同於全球節奏的本土化路線。
大眾這次尤其愛玩“花活”,三家合資公司分別拿出了三台概念車,而且都十分接近量產狀態,會在一年內陸續上市。
金標大眾(大眾安徽)的ID.EVO,這台車是大眾和小鵬合作的首款落地車型,它基於小鵬G9平台打造,由小鵬提供整車架構,還採用和小鵬合作的CEA電子架構。
這意味着ID.EVO先天支持800V,很可能還會有5C電池,智駕算法和車機座艙中也都流淌着小鵬的血液。
上汽大眾的ID.ERA,是大眾首款全尺寸增程SUV,造型和座艙風格都很“理想L9”。
而且還搭載EA211發動機作為增程器,當然,這台車也有CEA電子架構,支持高階智駕,背後是上汽的研發資源在支持。
一汽-大眾的ID.AURA,三台概念車中唯一的轎車,是最新一代純血大眾。
它採用大眾開發的CMP整車架構,也有小鵬合作的CEA電子架構,還有大眾合資公司酷睿程提供的L2+輔助駕駛。
三台車造型各異,電動平台不盡相同,但他們依然有很多共同點:
都是中國專屬而非全球開發、都與國內供應商進行深入合作、都搭載了與小鵬合作的CEA電子電氣架構,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本土化”。
同樣加速本土化的還有日系陣營。他們選擇緊抱各自的合資夥伴:
廣汽豐田帶來了賣相不錯的鉑智7,官方表示該車為“純電C級車”,是廣汽豐田中國研發團隊主導開發的旗艦車型。
新車在智能化方面下了不小的功夫,在輔助駕駛方面,帶着激光雷達,能實現全場景的智能輔助駕駛。
最關鍵的是,鉑智7在車內搭載了華為鴻蒙座艙,它也是這套系統首次登陸的合資車型。
馬自達則發布了基於長安電動平台的EZ-60,很多人一開始以為是深藍S07的換殼版,但後來才發現沒那麼簡單。
兩者在造型上區別就很大,姿態比例和型面設計完全不一樣。
EZ-60的型面沒什麼起伏和線條,過於簡潔;同時,長前懸,長L113的設計很有氣勢,而且看起來都很低趴。
整體來看,這台車的姿態比例還是非常好看的。
另外,馬自達EZ -60也有風洞設計,車頭前格柵與機蓋的交界處、車側三角窗後部都是鏤空的,這塊完整還原了概念車。
這台車是馬自達和長安合作的車型,三電部分應該用了長安的供應鏈,喜歡馬自達顏值的朋友可以再等等了。
東風日產N7更是一款現象級新車,營銷和定價堪稱合資新勢力。
11.99萬的起售價直接拿到了1萬台的訂單,畢竟放在以前,一輛4.93米長的合資車可以說是根本想都不敢想。
N7基於東風日產全新天演架構開發,外觀也是全新一代的設計語言,將來的燃油車也會是這個設計。
智能化上,日產M7搭載NISSAN OS車機系統,並接入了DeepSeek,同時高配車型還能支持高速NOA,城區記憶領航等功能。
有意思的是,過去日產主打的“大沙發”現在也跟上了營銷模式,N7搭載的“AI零壓雲毯座椅”宣稱能通過自適應體態AI核心算法,不斷學習、持續OTA,讓身體時刻處於最舒適的駕乘姿勢。
是不是聽起來就有新勢力那個宣傳的味了。
總得來說,目前的日系合資,已經有日產N7和鉑智3X這些有性價比的產品。如果你喜歡馬自達的設計或者信賴廣汽豐田等合資品牌,下半年將會有非常多的新車,可以持幣觀望一下。
寫在最後
上面提到的這批新車,其實都是“反向合資”的產物——中國合資方主導整車平台和智能技術,外資品牌則貢獻設計、安全與底盤調校經驗。
如果能像N7一樣在定價上找到突破口,就能在同質化的國產電車中闖出一條生路。
尤其是高端合資品牌,很可能把“價格戰”作為武器,收窄溢價空間,對於我們來說,“花小錢買大車”將成為新的趨勢。
在國內,合資車企將逐漸成長為“新勢力”的模樣,同質化或許難以避免,但同質化也是效率最優解。
當產品和體驗趨同,真正決定勝負的,仍將回到品牌力、設計力、安全性與底盤調校這些最本質的地方。
這場“帝國反擊戰”,註定是一場持久戰。持幣觀望的車主們,你們有自己心儀的合資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