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林隨筆|百度AI技術生態高級專家魏宗凱:推動“存量變革”與“增量崛起”

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積極發展人工智能取得的實效給予肯定,指出“發展人工智能前景廣闊”。作為重塑全球競爭格局、驅動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的關鍵引擎,人工智能具有強大的“頭雁效應”。下一步,要更加重視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歷史機遇——

新形勢下,人工智能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技術突破加速迭代,二是應用場景向實體經濟深度滲透,三是產業生態競爭日趨激烈。更加重視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歷史機遇的戰略性舉措。

其一,打造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引擎。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人工智能憑藉強大的數據處理、模式識別及預測決策能力,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生產效率、創新生產方式,進而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人工智能的智慧力量融入以數據、算力、算法為核心的科技創新成果之中,並貫穿於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全過程,必將引發生產力的躍遷。

其二,打造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高質量發展要求經濟結構更優、增長動力更足、發展效益更好。要通過智能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效率、質量與核心競爭力,促進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培育壯大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腦機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不斷開闢經濟增長的新領域。

其三,打造提升國家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石。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創新實力和產業應用水平,直接決定其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的地位與國際競爭力。要通過技術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環節,牢牢掌握髮展主動權;通過廣泛應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水平,增強產業體系的自主可控能力,全面保障國家安全。

推動“存量變革”與“增量崛起”——

進一步看,更加重視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推動“存量變革”與“增量崛起”的關鍵路徑。

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實現提質增效。

在製造業領域,大力推進“智能製造”,通過工業機器人、智能生產線、機器視覺檢測等應用,推動傳統工廠向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轉型,提升效率、質量,降低能耗。在農業領域,發展“智慧農業”,運用圖像識別、傳感器與大數據分析,實現精準種養、智能監測,提高農產品產量與品質。在交通、物流、金融、醫療等領域,智慧交通、智能物流、金融科技、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等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湧現。

另一方面,開闢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

近年來,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無人機、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新業態、新產品蓬勃發展。要順勢而為,完善產業鏈條,提升產業自主可控能力。

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基因技術、儲能等未來產業中,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可催生新增長點。要加強前瞻研判與超前部署,支持產學研聯合攻關顛覆性技術,通過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等,為從製造大國邁向科技強國提供動力。

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

毋庸諱言,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還面臨一些挑戰。比如,部分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脫節,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不夠精準;在提出創新需求、組織研發力量、推動成果轉化方面,企業主體的地位有待強化;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間的合作機制、利益分配、風險共擔等機制仍需完善。

一要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企業離市場和應用場景最近,對需求最敏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導力量。要鼓勵和支持企業特別是行業龍頭、科技領軍企業從實踐中凝練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主動發榜,牽頭組織聯合攻關,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產品、生產、管理、服務全流程。

二要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源頭創新作用。支持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核心算法等研究,鼓勵自由探索,力爭在前瞻性、顛覆性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改革科研評價體系,更加註重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與產業貢獻。鼓勵科研人員走出“象牙塔”,深入產業一線,了解真實需求,促進技術轉化應用。

三要暢通產學研用之間的連接通道。建立健全多元化合作機制,如共建共享技術平台、數據平台、人才培養基地等。完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機制,明確各方權益,激發合作動力。鼓勵發展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中介服務平台,提供評估、對接、交易、投融資等服務,降低轉化成本,提升轉化效率。探索“旋轉門”機制,促進人才在產學研用之間合理流動。

四要突出應用場景的牽引作用。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開放更多高質量應用場景,如智慧城市、智能製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通過示範項目、試點工程,鼓勵新技術、新產品先行先試,在應用中發現問題、優化算法、迭代產品,進而形成以用促研、以用促產的良性循環,“努力開發更多安全可靠的優質產品”,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作者: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基地研究員、百度ai技術生態高級專家 魏宗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