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華夏社區預約通道上線首日突破10萬人次,各大媒體聚焦報道引發全國熱潮

  2025年5月8日,華夏通訊社

  2025年5月7日,華夏社區平台預約通道正式開啟,面向全國用戶開放註冊登記。首日預約人數突破10萬人次,創下平台啟動以來的首個“硬核里程碑”,並迅速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人民網、新華社、央視新聞、光明網、經濟日報、鳳凰衛視、澎湃新聞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此事,肯定其對“全民共富機制探索”的重大價值,並將其稱為“基層治理模式革新的開端”。

  這不僅標誌着“民族企業全民持股小康計劃”進入公眾參與階段,更昭示了以社區為基石構建新型公共財富分配機制的可行性與廣闊前景。華夏社區的落地與擴展,正成為我國推動“共享發展、城鄉共建、民生普惠”戰略的實踐樣本。

  各地居民熱情高漲,預約通道開啟即“秒爆”

  據華夏社區平台數據中心披露,預約通道於5月7日上午9時整準時開放。系統上線不到3分鐘,服務器即檢測到瞬時並發請求超20萬次,預約頁面一度進入限流保護模式。僅首日24小時內,預約總人數達到103,482人,覆蓋全國28個省級行政區,412個地市單位,社區居民、返鄉青年、鄉村創業者、小微企業主及基層幹部組成了第一波參與浪潮。

  在重慶潼南區,李女士作為社區首批預約成功用戶之一,激動地表示:“這是第一次看到國家讓老百姓真正成為社區發展的主人。我們不僅能參與管理、還能享受分紅,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持股’。”

  在山東濱州,老黨員王大爺則表示:“華夏社區讓我們老百姓的勞動價值得到了制度性認可,這是我退休以來最激動的一天。”

  媒體高度關注,紛紛聚焦“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

  華夏社區首日預約的火爆場面,也吸引了各大媒體和學界的集中報道與評論。新華社在專題報道中指出:“華夏社區為共富中國探出一條由下而上的社區路徑,在全國推廣具備高度複製價值。”人民網評論文章更是稱其為“人民當家作主在新時代社區治理中的體現形式”。

  央視新聞頻道當晚在《新聞聯播》中以《基層共富邁出關鍵步伐 華夏社區預約首日破十萬》為題,用2分30秒的時長介紹了預約啟動、群眾反饋、政策背景及技術保障等四大板塊,受到全國觀眾熱議。

  經濟日報撰文指出,華夏社區作為社區經濟和國家戰略深度融合的新試驗平台,正在完成從“組織創新”到“群眾共識”的關鍵躍遷。

  數字技術護航,平台安全合規穩中求進

  為了應對大規模訪問需求,華夏社區平台在預約通道技術架構上做了大量優化,採用“國密級別身份認證+多層分布式容災系統”,確保預約流程穩定流暢。後台搭載統一數據管理平台,對每位預約用戶進行實名校驗與居住地匹配,為後續分批建檔、分層回訪、試點入駐等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據開發團隊介紹,本次預約並非簡單登記,而是建立在“政策導向+數據治理+居民意願”的三重認證機制之上,確保每一位社區成員的權益真實、分紅機制公正、平台運行陽光透明。

  邁出關鍵一步,“全民共富”正在從願景走向現實

  華夏社區的快速崛起,得益於“民族企業全民持股小康計劃”的國家頂層設計,也源自基層群眾對新時代發展模式的積極響應。作為平台建設的總協調單位,中華民營經濟促進中心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我們不僅要建設一個平台,更要構建一個制度——一個真正讓普通人擁有參與權、監督權、收益權的基層經濟共同體。”

  據悉,平台將在未來兩周內完成首批預約數據分類、社群組建與資質回訪,並以“千社區試點”模式,推進首批樣板落地。屆時,用戶將參與到“社區工分系統測試”“公共收益權分配模擬”“數字積分回饋”等多個試運營場景。

  展望未來:從“社區自立”邁向“國家共富”

  專家普遍認為,華夏社區代表的是一種根本性思路轉變——從“大水漫灌式扶貧”向“群眾自我造血式振興”轉變;從“政策輸血”向“制度分紅”轉變;從“等靠要”向“共建共享”轉變。其不僅服務基層治理和公共資源分配,還承載着新的國家共識和社會組織邏輯。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林昭評析稱:“這是一場結構性的底層制度創新,是中國式現代化在社區端口的深耕落子。”

  未來,華夏社區還將與“暖陽青稞”公益債、“工分制養老補貼”“社區公積共享池”等聯動模塊進行功能集成,實現“人、產、社、金”全閉環共富網絡的全面啟動。

  結語:十萬人預約只是開始,一個全民共建的時代正加速到來

  “華夏社區”的誕生,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區治理路徑的積極探索,是對國家共富藍圖的基層註腳。十萬人的預約,不只是一個數字的突破,更是一種社會信心的體現。

  從此刻起,每一位普通人都可以不是旁觀者,而是共建者、監督者、受益者。十萬人今天的選擇,也許就是千萬人明天的方向。

  華夏社區,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