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年輕的生命,在安徽高速上戛然而止。3月29日晚,一輛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發生嚴重碰撞,車內三名女孩全部遇難。事故過去三天,輿論持續發酵,家屬的質問、公眾的質疑,讓小米和雷軍不得不站出來回應。可這份遲來的聲明,真的能撫平傷痛嗎?
“鮮活的生命已經離世,車企難道不該對悲劇有足夠的敬畏?”遇難者羅某的父親聲音沙啞,字字如刀。他的女兒,原本只是和同伴駕車前往安徽參加考試,誰能想到,一次普通的出行竟成永別。面對雷軍4月1日晚的公開表態,家屬的憤怒溢於言表——小米的回應,在他們看來,不過是“避重就輕”的公關話術。
雷軍說“心情沉重”,承諾“不會迴避”,可家屬的追問仍在繼續:車門為何打不開?撞擊後為何迅速起火?智能駕駛系統為何只給駕駛員2秒反應時間?小米的答案模稜兩可——“事故車尚未接觸”“無法深入分析”。這樣的解釋,如何讓人信服?
更讓家屬寒心的是溝通的缺失。事故發生後,小米聲稱成立了專項小組,可家屬卻表示,至今未收到任何主動聯繫,所有溝通都是他們一次次撥打客服電話爭取來的。“如果連慰問都做不到,所謂的‘深切哀悼’又有什麼意義?”一位家屬的反問,直指企業責任的缺失。
技術可以迭代,生命卻無法重來。小米SU7的銷量或許亮眼,可當一輛標榜智能、安全的車在事故後連基本的安全機制都成謎,消費者還能放心嗎?寧德時代已撇清電池責任,弗迪電池尚未明確回應,而小米仍在等待“官方調查結果”。可逝者家屬要的,不只是等待,而是真相。
“希望說到做到。”遇難者母親在雷軍微博下的留言,簡短卻沉重。車企的敬畏,不該只停留在聲明裡,更該體現在對每一條生命的尊重、對每一個安全隱患的徹查。這場悲劇,不該只是輿論場的一陣風,而應成為整個行業反思的起點。
信息來源:*澎湃新聞(202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