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崛起“逼急”深圳:連發人工智能相關“四計劃”

當杭州憑藉數字經濟的東風,孕育出“六小龍”等科技新勢力時,深圳——這座以製造業和硬科技聞名的城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3月3日,深圳市發布《深圳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6年)》、《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行動計劃(2025—2027年)》和《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計劃(2025—2026年)》,全面部署人工智能終端和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路線圖。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6年,深圳將培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規模達8000億元以上、力爭1萬億元,集聚不少於10家現象級人工智能終端企業,人工智能終端產品產量突破1.5億台;到2027年,力爭在機器人核心技術(如ai芯片、多模態感知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百億企業和十億級應用場景,實現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

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3000家,獨角獸企業超10家,產業規模年均增長超20%,推出10個以上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孵化器,形成“場景應用最開放、算力供給最普惠、產業生態最健全、創新創業最便捷”的產業發展環境,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先鋒城市,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到2027年,累計培育瞪羚企業1000家、獨角獸企業80家,將深圳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集聚高地。

這不僅是對杭州模式的積極回應,更是深圳在ai浪潮中,力圖鞏固並提升自身科技創新地位的明確宣言。

深圳的“雙輪驅動”戰略:萬億ai終端與千億具身機器人

深圳此次發布的“雙計劃”,目標明確、雄心勃勃。

根據《深圳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6年)》,到2026年,深圳的人工智能終端產業規模將達到8000億元以上,力爭突破1萬億元大關。同時,深圳還將培育不少於10家現象級人工智能終端企業,人工智能終端產品產量突破1.5億台。

在手機、計算機、大模型一體機和可穿戴設備等領域,深圳計劃推出50款以上爆款人工智能終端產品,並在智能製造、智慧金融、智慧城市等領域打造60個以上典型應用場景。

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深圳的目標同樣雄心勃勃。《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深圳計劃實現具身智能機器人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培育估值過百億企業10家以上、營收超十億企業20家以上,實現十億級應用場景落地50個以上,發展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企業超過1200家。深圳將重點支持核心零部件、ai芯片、仿生靈巧手、基座及垂直領域大模型、本體控制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行動計劃(2025—2027年)》其中提到,構建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發現和培育壯大機制,聚焦“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領域,多渠道挖掘發現,建立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庫,圍繞金融、創新、場景、人才、市場等要素資源,持續健全“精準識別—梯度培育—生態賦能”的全鏈條培育服務體系,厚植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成長沃土。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計劃(2025—2026年)》其中提出,建設多個10e級智能算力集群,推動現有智能算力中心倍增擴容,建設一批國產智能算力中心,打造南山、寶安、龍崗、龍華、前海、河套以及光明科學城等算力高地。實施“算力飛地”戰略,構建1ms時延的城市算力網、3ms時延的韶關算力網以及10ms時延的貴安算力網,構建多點互聯、高速無損的算力網絡。到2026年,實時可用智能算力超過80e flops。

杭州高科技崛起,深圳“扛旗”應對

今年以來,杭州憑藉deepseek和宇樹機器人等高科技企業的崛起,迅速成為全國矚目的科技創新中心。這給其他一線城市帶來了壓力,也引發了關於“中國創新未來”的討論。

財經媒體“研訊社”分析認為,明天兩會將開啟,深圳在這個時候連發兩個文件覆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這是在表態,深圳會在這波人工智能浪潮中扛起大旗。

3月3日,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走訪調研深圳市部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企業,先後到訪騰訊機器人實驗室、深圳兔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和深圳逐際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更彰顯了深圳市政府對這一戰略方向的高度重視。 孟凡利強調,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市場空間,是深圳市正在大力培育發展壯大的重點產業集群。

如果說杭州的優勢在於其蓬勃的數字經濟生態、靈活的商業模式創新以及輕資產、高增速的發展模式,那麼深圳則以其深厚的製造業基礎和強大的硬科技實力,走出了一條技術創新的道路。

厚積薄發:深圳的創新底氣與實力

深圳的創新實力,源於其強大的產業基礎和完善的創新生態。這裡不僅有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科技這樣的“四龍頭”企業,引領着各自領域的科技前沿,更有不計其數的中小科技企業,在不同產業、不同領域之間形成了一張龐大的生態協同網絡。

華為擁有終端布局的先天優勢,從手機、pc到汽車,圍繞華為構建ai終端生態,深圳已經領先其他城市一個身位;騰訊則坐擁國內最大的流量入口,具備打造c端ai應用矩陣的天然優勢。而大疆,其產業鏈早已涵蓋了從研發、生產到銷售、服務的各個環節。如今,深圳已擁有1730家無人機及產業鏈企業,年產值高達960億元,佔據全國無人機市場的半壁江山。

深圳的創新活力,更體現在其龐大的民營企業群體和活躍的資本市場。2月24日,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郭子平表示,2024年,深圳民營企業數量達262.3萬戶,其中a股上市民營企業286家、市值5.1萬億元,數量和市值均位列全國城市第一。此外,深圳還擁有886家民營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位居全國第一;2.37萬家民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34家民營獨角獸企業,分別位列全國第二和第三。

2024年,深圳新增私募股權、創投基金152支,管理規模超1.5萬億元。深圳還圍繞“20+8”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設立了千億產業基金群,並創建了百億級天使母基金和20億元的科技創新種子基金。2025年,深圳將再開放100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應用場景,還將設立100億元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基金。 巨額的資金投入,為深圳的ai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求賢若渴:深圳的“人才爭奪戰”

面對城市產業升級和人才流向的變化,深圳再次展現出強烈的危機感和求賢若渴的姿態。

《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到,大力支持培育庫企業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同等條件下,優先給予認定,並按政策給予相關待遇。推動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發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高端化發展,鼓勵高校設立“新工科”交叉學科專業,校企聯合培養企業所需人才,按培養人數給予補貼。

人才,才是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2月23日,深圳市宣布,為在深圳就業或創業的人才提供住房保障,為高校應屆畢業生提供15天免費住宿,實施“鯤鵬青年創新創業合作計劃”,為創業者提供最高100萬元的資助。這場“搶人大戰”背後,更多的是城市科技產業的激烈競爭。

在中國創新版圖的演進中,各大城市其實殊途同歸:實現硬核科技國產化,爭得全球產業的話語權。這從來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單選題。深圳此次發布的“雙計劃”,正是其在這場史詩級產業變遷中,積極進取、力爭上遊的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