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爆了,狂拉800億死磕小米

比亞迪這個超級大象,突然爆了。

2025年2月6日,比亞迪a股尾盤漲停,市值飆至9050億,距離小米的9544億人民幣(1.02萬億港元)僅一步之遙。

看來自從被小米反超市值後,比亞迪心裡一直憋着一口氣,並等來了一波爆發。

這場市值追逐戰背後,是兩家中國巨頭在新能源戰場上博弈的開始。

比亞迪很牛逼,是去年年銷427萬台、手握刀片電池的“技術狂人”。

但小米更是一個頂級牛逼——首款車僅賣13.5萬台卻市值登頂中國車企第一,堪稱“生態怪獸”。

在這個市值逆襲的劇本里,藏着智能汽車時代的三大生存法則。

比亞迪用“天神之眼”智駕系統點燃漲停,投資者收穫了一個久違的大肉,皆大歡喜。

考慮到比亞迪的體量高達9000億,這種共識堪稱罕見。

某種程度上,作為全球新能源的銷量老大,比亞迪手裡的乾貨太多了。

刀片電池、dm-i混動……老王曾經多次提及比亞迪的“技術魚池”。

“什麼時候需要了,就從裡面撈一條出來”。

正是這些實打實的技術,讓比亞迪年銷突破400萬台,並把市值頂到9000億。

但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卻將比亞迪視為“傳統製造業”。

在“天神之眼”發布之前,比亞迪甚至還被認為在智能化方面有短板。

所以這次智駕發布,相當於最後一塊短板也給補上了。

這跟小米汽車的市值邏輯完全不一樣。

在小米的萬億市值里,目前“造車”只佔6.3%的營收,卻撐起了100%的想象空間。

這很瘋狂。

但也為投資者提供了他們最喜歡的預期效應。

雷軍早已在用戶心智中埋下“小米=智能生活”的種子:64%的su7車主擁有10個以上米家設備,汽車只是生態閉環的最後一環。

所以這就是小米的陽謀——su7的爆紅絕非偶然。

20-35萬的價格帶里,特斯拉model 3用戶中有51.9%轉投小米,女性車主佔比41%,遠超行業平均——這不是一台車,而是一張通往“智能第三空間”的門票。

當比亞迪還在用“銷量→利潤”的公式計算估值時,小米早已玩轉“用戶→生態→溢價”的資本遊戲,即賣一台su7,等於綁定一個家庭未來十年的智能消費。

比亞迪的漲停源於補上“智駕短板”。

這讓比亞迪變得更加恐怖,實際上也是股價飆漲的導火索。

但資本市場真正恐懼的,是小米的“爆品屠刀”。

因為這是小米的殺手鐧。

雷軍用造手機的思路造車,刀刀見血。

su7對標model 3卻便宜3萬,預售首日訂單破10萬。

yu7尚未發布已頻頻霸榜熱搜,靠的是近乎打明牌的互聯網打法。

更可怕的是,小米工廠產能利用率一度達200%,13.5萬輛交付量背後是“爆款即清場”的恐怖效率——小米今年就要賣30萬台,這是很多新勢力想都不敢想的速度。

資本市場的潛規則還在於盈利預期。

在智能汽車時代,“月銷3萬=盈利線”,而小米2026年即可扭虧,比特斯拉快15年。

小米用17.1%的汽車毛利率告訴世界:互聯網公司降維造車,從來不是拼成本,而是拼“用戶願意為生態付多少錢”。

比亞迪的無敵在於其垂直整合策略。

這種策略讓比亞迪儘可能掌握了更多的核心零部件。

過去幾年,這種策略也讓比亞迪效率極高,成本控制簡直讓對手望而卻步。

但從生態角度看,比亞迪始終造的還是一台“車”。

而小米的牛逼之處在於,車只是其“人車家”生態的一個環節而已。

所以這是單兵作戰vs軍團衝鋒的差別。

王傳福做不成“雷布斯”,這就是原因。

所以比亞迪市值追不上小米的核心秘密,藏在兩位創始人的基因里。

從電池廠逆襲成車企,王傳福是工程師精神的化身。

他曾力勸雷軍不要造車,“幾十億對雷軍不是問題,但浪費時間”。

但雷軍那套“永遠和用戶做朋友”的打法,卻能讓他在任何戰場獲得勝利,包括造車。

小米的直播間里,雷軍可以親自演示“車內k歌”,小米的門店已讓用戶用su7控制智能家居——技術可以量化,但情緒價值無價。

這都是比亞迪難以做到的。

更致命的是,雷軍把造車變成了一場“全民共創”:工廠開放日、用戶定製配色……這些操作讓小米市值暴漲218%的背後,是“每個用戶都覺得自己是股東”的情緒價值。

資本市場的終極拷問,在於比亞迪的護城河是技術,但小米的護城河是“雷軍”。

當王傳福還在用凈利潤說服機構時,雷軍早已用“小米汽車=第二個蘋果”的故事讓投行瘋狂——德意志銀行預測,到2027年小米汽車將貢獻547億凈利潤,而這只是生態帝國的冰山一角。

小米市值成為中國第一,表明了一件事——智能汽車沒有“鐵王座”,只有“想象力戰爭”。

比亞迪的漲停,是技術派的絕地反擊。

但小米的萬億市值,更是生態派的降維打擊。

這場對決的本質,是工業時代與數字時代的估值邏輯碰撞——

比亞迪的武器庫包括427萬台年銷量、9050億市值。

小米的核彈頭則是1.02萬億市值、64%生態用戶、51.9%蘋果用戶轉化率。

王傳福或許永遠想不通:為什麼造車的卻打不過“用手機思維造車的”。

答案藏在雷軍的那句名言里:“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而當比亞迪在埋頭造車時,小米早已在資本的颶風裡,築起了一座用生態、爆品和情緒價值搭建的市值高峰。

唯一的懸念是:當比亞迪的“天神之眼”遇上小米的“生態之網”,這場中國製造vs中國智造的戰爭,誰會先觸到萬億人民幣市值的天花板?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