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地方新質生產力發展報告:未來產業大爆發 如何超越“內卷”思維?

12月底,一場以“新質引力”為主題的2024中國設計智造大展正在杭州展出,展覽所依託的中國設計智造大獎已進入第10年,該獎項副秘書長熊娜感受到今年明顯的變化是,人形機器人、醫療裝備、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相關的工業設計作品大量湧現,“新產業迎來巨大爆發”。

未來產業爆發背後,是各地正在鍛造的“新引擎”。

2024年,新質生產力的相關政策逐漸串珠成鏈。2024年3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寫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並提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多地發現,理論層面,地方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體系逐步搭建起來;實踐層面,科技創新正在催生新產業、重塑傳統產業,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也為地方產業發展積蓄潛能。

新產業的爆發期,也是競爭白熱化的階段。正如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的,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同時也需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地方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因地制宜、保持耐心、發揮比較優勢,追求差異化、特色化。

地方“狂飆”

在2024年地方兩會中,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不完全統計,至少有廣東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河北四川重慶湖南等10餘個省份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發展新質生產力。

概括看來,地方傳遞的共識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主要載體是產業,核心引擎是創新,更務實的考量標準是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誌是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而不僅僅是發展高科技。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集中體現。記者梳理髮現,全國已有26個省級行政區在各自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未來產業做出規劃,其中至少有12個省級行政區發布了專門政策文件。自2023年以來,江西、浙江、廣東、河北、重慶、北京、湖南、江蘇、山東、安徽等多地出台未來產業相關規劃。

而在不少省份的政策方案中,除了提出換道搶灘、把握關鍵領域的緊迫性,不確定性和預見性也成為各地納入考量的關鍵。

例如,最近公布未來產業培育方案的山東就提出,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多方向、多路徑開展不確定性未來技術跟蹤預研。

除了主要省份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特別是未來產業的規劃,2024年,萬億GDP城市也積极參与其中,更靈活地為城市產業更新搶佔先機、搶灘賽道。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不完全統計,26座萬億GDP城市中,至少有16座城市出台了未來產業發展的規劃或方案,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天津寧波青島無錫福州、合肥等。

從萬億GDP城市的戰略規劃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是多地重點發展的未來產業方向。

相比一線城市“大而全”的未來產業規劃,位於二、三線的萬億GDP城市更多針對自身產業基礎,在垂直領域延伸一些未來產業方向。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肖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發揮區域科技創新優勢、區域產業基礎優勢、區域資源稟賦優勢。

瞄準產業向“新”

同樣是強調創新,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不同地方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做法又有哪些異同?

共性方面,培育高成長企業是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均着重強調的部分。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朱宏任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未來產業,地方政府要體系化考慮整體產業落地,在技術、資金、體制機制方面發揮作用,用寬容的環境鼓勵創新,但最根本的是一批具有冒險精神的企業家、科學家集合體,這是未來產業發展最主要的力量。

省級層面,廣東、江蘇、山東、陝西等多個省份都提出構建未來產業企業矩陣、建立未來產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等,培育方式包括本土優勢企業培育和高成長創新型企業引進等。

除了強化企業主導,各地還注重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聯合高校、企業、科研機構成立聯合實驗室等。

朱宏任表示,新質生產力代表着未來發展的方向,要從產業鏈體系化、更高層次創新的角度來看待,創新意味着導入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

以人形機器人為例,目前,北京已成立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成立聯合實驗室。上海組織傳統零部件企業向人形機器人領域轉型,引進外地創新企業在滬落地,也成立了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深圳將聚焦智能機器人等領域,開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並加快組建廣東省人形機器人製造業創新中心。此外,浙江、安徽都成立了人形機器人產業相關的創新中心。

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方面是要努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抓緊謀劃部署未來產業。另一方面,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使其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重塑傳統產業競爭新優勢。

在廣東、浙江、安徽等多地,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都看到傳統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產業升級的案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在新華三集團的未來工廠,通過5G等技術,工廠可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率88%,良品率提高10.5%,均產出提升5.1倍,也支持高度定製化的生產模式。

企業也在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服務新興產業發展,進而成為發展新動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表示,當下,新興產業發展中,企業以服務新產業來發展新產業的理念,把企業的製造基礎、製造優勢、製造能力成功應用到芯片、半導體、光伏、新能源汽車等高科技產業中去,既服務了新產業,又讓企業實現很好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在廣東,數字化轉型正在從“單點突破”到“鏈式改造”,即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數字化轉型。例如,榮耀終端有限公司基於5G+千兆光纖融合網,構建以福田總部為中心、跨區域雲管邊端高效運營的工業互聯網平台。

從企業到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創新。

2025年,浙江將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強化企業主導,推進創新主體體系和創新人才體系建設。大力支持企業走“人才帶技術、技術變項目、項目融資金、實現產業化”的創新創業之路,實施“科技型企業家選樹計劃”。

廣東則在2024年出台了《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強調“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鏈謀篇布局,首次在立法中提出構建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單列管理制度體系等。

如何減少“內卷”?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保持耐心,追求特色化定位、差異化發展。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同時,中央經濟會議也首次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我國31個省份均提出人工智能相關的發展規劃,北京、上海提出建設AI高地,深圳提出建設AI先鋒城市,打造“城市+AI”應用場景高地,推動40個以上場景落地等。

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發展中也會有多樣化應用,從交通管理到公共安全,再到政務服務,AI技術正在成為推動城市智能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悉心培育新產業,積極改造傳統產業,如何處理好增長動力轉換的速度,避免新質生產力發展泡沫化?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所長、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春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以江蘇為例,江蘇應聚焦關鍵技術、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形成有效的產業互動,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時,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現象,需科學謀劃、統籌兼顧,堅持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江蘇應利用前沿科技進行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張春龍說。

浙江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系博士孫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要結合當地產業集群特色,悉心培育新產業,積極改造傳統產業,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為核心,以數字化轉型升級為引領,同時完善相關保障措施,實現新舊生產力協調發展,可以更好地處理增長動力轉換的速度。

發展新質生產力,除了產業、科技創新等硬核實力,對營商環境又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優化營商環境是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的關鍵因素。在受訪專家看來,政府應培育和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和營商環境,完善市場機製作用、大力提升政務服務水平、不斷強化法治環境建設。

張春龍表示,還需進一步強化人才服務,構建開放包容的人才政策體系,吸引和培育高層次人才,繼續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形成有效的產業鏈互動,避免產業同質化競爭,確保新質生產力發展有序推進、取得實效。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