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造謠山西問界M7事故 抹黑華為背後:專家詳解新能源車為何會着火!

快科技5月11日,之前山西問界m7事故中,有一些大v參與了造謠,並抹黑華為,而整個事故隨後官方也進行了回應。

在問界官方的回復中,m7 plus事故車輛與前方道路養護車發生115km/h高速追尾碰撞時,前方車輛尾部突出梁狀堅硬結構瞬時嚴重侵入事故車輛左上側前機艙及乘員艙。

這導致前機艙及乘員艙嚴重損壞,線束瞬間被切斷,前機艙被高溫部件或線束短路火花引燃,前機艙左側先起火,後火勢蔓延至整車,動力電池包未發生自燃。

隨後這也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新能源車為何會着火?又為何難撲滅?

有專業人士表示,電池熱失控與其化學性質有關,鋰電池工作原理可以簡單理解為,依靠鋰離子在電池的正極和負極之間移動來充放電。而鋰是一種活潑的金屬,這本身就決定了鋰電池易燃易爆的屬性。

至於起火的原因,多數新能源車着火事故主要可以歸納為兩類,一個是內部原因,生產製造工藝不好,例如電池內有雜質、有毛刺,以及電池老化,都可能會發生短路;

一個是外部原因,就是碰撞、高溫等,這也是為何新能源車重大交通事故經常導致車輛熱失控。

所以,當鋰電池發生熱失控後,會持續放熱併產生大量含有氫氣、甲烷、乙烷等的可燃混合氣體,如果內部的化學反應仍在繼續,在外部明火被撲滅後,容易發生反覆復燃現象。

再加上鋰離子電池密閉空間狹小的結構特點,在安全閥失效的情況下,能量的積壓足以引發爆炸,這也是為什麼燃燒起來不好滅火的關鍵所在。

對此,專家也是表示,鋰電池着火時往往伴隨化學反應,化學反應是持續的,從外部降溫,無法迅速降至其不活躍的溫度,極易復燃,而鋰電池最為安全的工作溫度上限只有45度。

更關鍵的是,鋰電池在長期、大容量、高功率的快充後,鋰離子還原過程中有可能產生“鋰枝晶”現象。

晶體日積月累,最終可能刺穿正負極的隔膜、造成電芯正負極短路,從而引發熱失控,“超充過程其實就是鋰離子更加活躍了,本身就比慢充風險更高。”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章弘表示,防範電池安全風險,除了要有強硬的標準,以及廠商們共同努力外,還要提高消費者的認知,並讓大家主動養成安全用車習慣,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燃的隱患。

防範和降低新能源汽車熱失控風險,必須由多方共同努力。“企業責無旁貸,不僅是車企,還有電池企業。把好質量關是第一,宣傳方面、消費者教育方面,更應該謹小慎微,而不是混淆概念,出了事只想息事寧人。”

當然了,專家也承認,安全問題是新技術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不可因噎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