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工作搭子,他為±800千伏特高壓帶電設備開啟“天空之眼” | 新青年·新職業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張瞧

開欄的話:

新青年,新活力,新職業。

隨着社會的發展,一大批內容多元、模式新穎的新職業不斷湧現,而一大批青年人更是在新職業中嶄露頭角,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他們是伴隨新技術、新消費而湧現出的一批年輕從業者,創新活力無限,光芒四射;他們往往也是認準某一不曾被大多數人關注的門類,持續發光發熱,用行動照亮行業的希望之路;當然他們也總是堅信“興趣抵千金”,期待在漫長歲月中實現職業價值與興趣的雙向奔赴……

職業方向不同,但對夢想的熱誠最動人。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今年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前夕,大河報·豫視頻推出“新青年·新職業”特別策劃,為您呈現一群新時代的逐夢青年。

核心提示

“無人機巡視相當於開啟了一雙‘天空之眼’,空中巡檢和人工地面巡檢的視角完全不同,能大幅提高巡檢質效。”95後變電站無人機飛手鄭金宇告訴大河報·豫視頻記者,以±800kv特高壓中州換流站巡檢為例,日常人工地面巡檢需5人小組分區巡視,1小時才能巡完整個站區,而搭載高清雙攝像頭的無人機在空中兜一圈,40分鐘就能搞定所有任務,“無人機巡檢不僅可以高精度、多視角避免錯檢、漏檢,同時還能保障電力設備和人員的安全。”

輕便靈活的多旋翼無人機“小q”,是鄭金宇的工作搭子。

“雖然我們一人一機搭檔的時間尚不足1年,卻是歷經風雨,共闖難關的戰友呢!”鄭金宇表示。

無人機技術賦能變電站巡檢,帶來“質的飛躍”

“往後退,再退一點,穩住!”“請同步飛行數據!”“距地31米,距500千伏設備區約8米”……近日,在河南省±800kv特高壓中州換流站內,無人機飛手鄭金宇和同事李志恆正在帶電設備區開展巡檢工作。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注意到,鄭金宇頭戴安全帽,身着工作服,腳穿絕緣鞋,埋頭緊盯着遙控器上的顯示屏,屏上實時顯示巡查中的圖傳畫面。鄭金宇手不時調整着操縱桿,展現出和年齡不符的沉穩和老練,渾身散發著專業與嚴謹的氣息。

無人機“小q”則因飛得太高,抬頭望去,猶如一隻投入天空的飛鳥。隨着鄭金宇的操作,“小q”猶如被賦予了靈魂,時而穩步前行,抵達人工難以觸及的位置;時而懸停在空中,對重點區域進行全方位的掃描與審視。高清攝像頭猶如一雙銳利的鷹眼,將設備上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盡收眼底。

“龍門架檢查完畢,沒問題。±800千伏與500千伏設備區交界處的絕緣子串也沒問題。無人機電量提示剩餘23%,飛行時間大概5分鐘左右,更換電池後再執飛吧!”鄭金宇說。“好,你操作,我盯一下飛機的實時位置。”李志恆回應道,“估摸今天用不了3塊電池,全站就能巡完。”

傳統的人工巡檢方式存在視覺盲區,難以做到全面覆蓋。據記者了解,中州換流站日常有工作人員近50人,目前有4人為變電站無人機飛手,能執行日常和特殊巡檢。

中州換流站電壓等級高,站內電氣設備高、體積大、排列緊密、構件複雜且設備處於帶電運行狀態,飛手不僅要抗強電磁干擾、時刻留意安全距離,精確控制無人機的飛行軌跡和動作,還要盯緊影像採集屏觀察設備情況。因此,每次空中巡檢,對飛手的技能、心理素質都是極大考驗。

極端天氣後,啟用無人機巡檢代替“雙腳丈量”

“隨着無人機應用範圍不斷拓展,為許多行業解決傳統難題痛點提供了破解之道。現如今,無人機在諸多領域發揮‘天眼’作用,但使用無人機在變電站開展巡檢工作,近些年才實現。”鄭金宇告訴記者。

鄭金宇自我評價是“一名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天蠍座青年”,2021年大學畢業後,他選擇進入挑戰與機遇並存的電力行業,日常工作主要是負責換流站的運行和維護,整日里心心念念的都是這個日均輸送近1.3億度電的特高壓換流站——±800kv特高壓中州換流站。

“我個人比較痴迷人工智能技術,從上班之日起就想着儘快成為‘技術流’,能做點令電網運維更加‘聰明’、高效的事兒。在‘小q’的幫助下,我的夢想很快照進了現實。”鄭金宇如是說。

強對流天氣是電力人精神最緊繃的時刻之一。一次特殊的巡檢經歷,令鄭金宇記憶猶新。

2023年10月的一天,鄭州遭遇了極端強對流天氣,氣溫在一夜之間驟降近15攝氏度。第二天一早,望着站內被狂風掃落的樹葉,鄭金宇不免為站內的設備情況擔心起來。恰好,耳邊響起前輩的提醒:“氣溫大幅變化時,gis管型母線的伸縮節非常容易出現應力變化,要趕快檢查一下伸縮節的標尺,看看有沒有出現超標的情況。”

鄭金宇明白,這場突如其來的異常天氣給站內的設備帶來了不小的考驗,尤其是那些gis管型母線,它們承擔著電能傳輸的重要任務,一旦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保能源安全,守萬家燈火。一盞燈、一束光,寄託着人們的希望和念想。

運維班迅速組織人員,計劃對所有的管型母線伸縮節進行一次全面檢查。

這是一項工作量大且精細的任務。在以往,這樣的檢查工作需要多人協作,手持沉重的照相機,逐一拍攝記錄全站345個伸縮節的情況。不僅效率低下,而且由於角度和光線的問題,拍攝的照片往往難以清晰地反映出伸縮節的真實情況。此時,無人機飛手鄭金宇,決定嘗試新方法——啟用無人機進行空中拍攝並開展精細巡檢。

彎道超車,新技術讓巡檢工作更精準“更硬核”

是時候搏擊潮頭,大顯身手了!

為確保無人機執飛萬無一失,鄭金宇事先對無人機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和調試,確保其能夠在複雜的天氣條件下穩定工作。然後,小心謹慎地操控着無人機緩緩升空,向著那些管型母線伸縮節靠近。

雖然已有近100小時的飛行經驗,但這次飛行仍讓鄭金宇精神高度緊張。想要拍出精確的標尺刻度照片就需要無人機離設備近些,再近些,但極端天氣後現場雖是晴天,風力卻不小,無人機的飛行姿態更加難以把控,想在高密度設備環境中保證安全飛行需要200%的專註度,同時還要完成對異常情況的精準判別……

穩住內心的惶恐、緊張,無人機在空中靈活穿梭,鏡頭下,伸縮節的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可見。鄭金宇不斷撥動搖桿慢慢調節無人機的位置和角度,確保能夠捕捉到每一個重要的畫面。與此同時,無人機的高清攝像頭也記錄下了伸縮節的每一個細微變化。

經過2小時的努力,他終於成功完成了對所有管型母線伸縮節的檢查工作。

當無人機安然着陸的那一刻,鄭金宇感到自己心中懸着的巨石也落了地。儘管長時間握着遙控器的手已有點僵硬,手心裡全是汗,但完成飛行任務的輕鬆感和成就感很快將身上的疲憊一掃而空。

“這種感覺很奇妙,就像無意間觸發了一個遊戲的隱藏副本,副本里有大boss,就看我能不能接得住。”鄭金宇說,“令人欣喜,我通關了!”

此次無人機巡檢經歷,令鄭金宇切實體會到了無人機巡檢的優勢。不僅省去了人工巡視的麻煩,檢查效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無人機拍攝的照片清晰度高,能夠準確地反映出伸縮節的真實情況,為後續的變化量比對工作提供了精準依據。

立志掌握一項技能,封閉學習1個月順利持證

“為何會選擇成為一名變電站無人機飛手?”記者問。鄭金宇略一思索,有些靦腆地笑答:“因為危機意識吧,起初只是想掌握一項對職業有用的技能。”

知識盲點、能力短板、經驗盲區……原來,初入職場時,鄭金宇曾頻頻遇挫,他認識到如今已是“學歷通脹”的時代,高學歷的人將越來越多,作為“敲門磚”的學歷會愈發貶值,“並不是畢業拿到學歷學位雙證,找個好工作就可以一勞永逸了,隨着數字化轉型和科技創新,各行各業都在謀求可持續發展。只有保持終身的學習,積極適應各種變化,才能在職業領域中站穩腳跟。”

好在入職後單位不僅提供了學習的平台和機會,也願意培養年輕人。願意投入並用心的人,總能找到施展拳腳的天地。

2023年5月,單位組織學習無人機技術,號召員工自願報名參加,鄭金宇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可得抓住這次長本領的好機會!”鄭金宇表示,一聽說要集中封閉學習1個月,不少原本想報名的人打了退堂鼓。

經過1個月的封閉學習,鄭金宇於2023年7月順利考取民用無人機駕駛員執照,成為該公司第一批“唯二”合格的無人機操控手之一。為了儘快在行業領域應用這項新技能,經過三個月的鑽研和練習,他不僅熟練掌握了無人機巡檢的精髓,甚至開始執行變電站特巡任務。

鄭金宇注意到,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氣候的持續變化,電力負荷“冬夏”雙高峰特徵日趨明顯,夏季降溫、冬季取暖負荷佔比越來越大,保障“冬夏”雙高峰期間電力安全穩定供應,成為穩經濟、保民生的重要一環。而在電力行業原本需要頂着烈日、冒着寒潮奮戰一線的工作被無人機、遠程監控、ai等技術手段替代,“持小屏”“站大屏”的人多了,“戰高溫”“戰嚴冬”的人少了。

“對於數字化技能的偏好,成為新職業時代的顯著特點。”鄭金宇說,電力行業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充滿了“科技感”,也衍生了不少“高大上”的新職業,“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新職業,為社會的進步注入澎湃動力!”

徵集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 編輯:於鑫